经过产业整合,目前一二线家电市场几乎都被国美和苏宁等大型家电连锁卖覆盖。以上海为例,近八成的家电渠道都是来自“美苏”。那么更为广阔的三四级家电市场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占据着近六成中国人口数量的三四级家电市场,在消费能力上远远不及一二线城市。在经营、管理和渠道等多个方面都与一二线家电市场有相当的差距。三四级家电市场要如何突出重围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四级家电市场的特点
三四级家电市场多为具有传统销售意识、家族式管理等征的夫妻店。经销商大部分来自原来的百货楼、供销社等国营商业企业。具有客户经营规模较小,中小农意识严重,管理不科学,缺乏培训,制度不完善,信息不畅通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位改制后部分员工借助本身是从业人员的优势,占据原商业单位的有利地理位置等优势,操起家电经销的行当。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也非常迅速。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全年营业额在5000万~8000万之间的家电店不在少数。
多重原因加剧三四级家电市场生存困境
原本三四级家电市场就不具备家电连锁在资本、成本、价格、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更是因为多重原因加剧了三四级家电市场的生存困境。
据了解,在人力成本方面,目前三四级家电市场一个普通销售人员的工资为1~1.5万,销售主管2~3万,销售经理4~5万,相较于以前有了近乎翻番的提高;在房租方面,一间3×6平的店铺以前大概是1万多,现在大涨到3万左右,人流量大的黄金地段甚至4万或者更多;在物资方面,无序竞争日益严重。海尔、格力等大品牌家电企业纷纷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经销商,在消费能力没有质变的情况下,通常同城同品牌的经销商会有2~3家,这只会增加管理成本和造成更多的无序竞争,以前毛利不到10个点,现在更是下降到7、8个点;三四级家电市场因为销量有限,在与家电企业的合作中缺乏话语权,扣点、返点等问题无法与一二线城市的家电连锁企业相提并论。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利润下降、没有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是目前三四级家电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家电下乡”为三四级家电市场带来了些什么?
为了扩大内需,应对贸易顺差,促进三四级家电渠道的形成和发展,去年年底“家电下乡”工作率先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进行试点,并将于本月底结束。
“该活动对渠道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规范渠道很有帮助。市场环境、销售环境、渠道怎么走?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摸索以及竞争的洗礼,才能加强渠道建设和服务导向”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如是说。
但是“家电下乡”在执行中是否就真是个“香饽饽”呢?
具体到河南省,该活动最先要凭借销售发票才能得到政府的补贴,后来改成定额发票,报税不超过500元,只要卖了(家电)国家就能给予补贴。再后来河南省商务局自印了票据并盖政府公章,经销商销售之后凭借该票据给予补贴。真可谓几经周折。
但是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为三四级家电市场带来了好运呢?河南省林州市科仪家电公司总经理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家电下乡的产品在价格定得比较死,打个比方,一件家用电器市场价格为638元,“家电下乡”的价格为590元,毛利48元,发票48元还要加4个点的税点,本身利润微薄,还要为客户送货上门,三四级家电市场的消费者很多住得比较偏远,近则十公里,远则三四十公里,如今燃油费价格飚升,运输成本的增加是家电经销商不能不考虑的。如此算来,“家电下乡”对三四级家电市场真正带来了多大的利好是有待商榷的。”
三四级家电市场路在何方?
4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家电博览会(中国家电渠道的发展论坛)上,记者采访了专程从河南省林州市奔赴上海取经的科仪家电公司总经理张志勇。张总与记者详细谈到了三四级家电市场的生存困境,并谈到:“我认为江苏汇银的老总讲的关于三四级家电市场该如何发展的话题非常好,他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中国太大了,区域发展的特点也有太大的差异。以林州为例,我们那里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在江苏能做得很好在林州可能就行不通了。”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市场环境方面来说,一二线城市人口数量少,但是消费能力比三四线城市强;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走中高端路线,仅在少数一二线城市投放,使三、四级家电市场的竞争不如一二线城市活跃,一定程度上也放慢了其自身前进的步伐;渠道发展中,队伍素质也有待加强。所以,三、四级家电市场的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需要完善的产品结构,先进的卖场管理、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的机会,主要要从渠道管理、售后服务体系、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提高。”(来源:搜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