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大连市人民体育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庆祝110周年华诞以一场职工运动会的拉开了帷幕。
在大海的簇拥和潮汐的凝视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风雨兼程一个多世纪,先后经历了俄日殖民统治、中苏合营、独立经营、企业分建和整合重组的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连船舶重工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昔日被称为“小坞”的修船厂,正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
大连船舶重工创下中国造船业发展史上的六十多个第一,这里每艘船下水时溅起的滴滴海浪都辉映着中国造船的辉煌与荣耀。
从小修船厂到大型油船制造基地
大连船舶重工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是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租旅大后,在远东建立的小型修船厂。当时的生产能力仅为3000吨以下船舶修理、60吨以下木质驳船建造。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取代沙俄侵占工厂后开始扩建船坞、修建船台;至1945年,拥有4000吨级以下船台3座、5000吨级和8000吨级船坞各一座,最大起重能力为20吨。旅大解放以后,先是由苏联管理、后是中苏合营,到1955年才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完全实现独立经营。上世纪50年代初,为满足国家对沿海及远洋船舶的急需,国务院决定将工厂扩建为远洋船舶制造基地。通过奠基性的扩建改造后,工厂流程更趋科学合理,能够承修万吨级船舶、建造3700吨驳船和远洋拖轮。1957年建成新中国第一艘4500吨油船和5000吨货船,这标志工厂脱胎换骨实现了由修船为主向造船为主、由造小船向造中型船的历史性转变。
1958年11月27日,是中国造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建成下水,58天的船台周期比当时英国、日本船厂还快了30天以上。以“跃进”号成功建造为标志中国造船迈入万吨级时代。
进入60年代,正当工厂卧薪尝胆向更高目标进发的时候,先是前苏联撤走专家,尔后又爆发“文革”动乱,但广大干部职工排除各种干扰,相继建造了大型远洋船、导弹驱逐舰、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等产品,并具前瞻组建成立国内第一个厂管船舶设计研究所,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1万5千吨原油船,成为当时国内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最多的船厂。
70年代,为适应国家对大型船舶的需求,工厂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建设。香炉礁新区新建15万吨半坞式船台、15万吨码头;老区新增钢材处理、平面分段流水线等同时进行。随着新建及改造项目的完成,大连船舶重工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建造10万吨级船舶的船厂。此间建造的1万2千吨“大理”号大舱口货轮、5万吨“西湖”号油船等都是中国造船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产品。而随着批量建造的16艘2万4千吨原油船交工,不仅为国家北油南运提供了急需装备,也从此确立了大连船舶重工在国内大型油船建造上的领先优势。
“长城”号开启船舶出口大门
当历史来到80年代初,封闭多年的中国大地开始涌动起改革开放大潮,在计划经济即将成为过往云烟、中国造船业面临前途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果断提出“中国造船要走出国门”,敢为人先的大连船舶重工再次挺立潮头。1980年5月与香港联成航运公司签订2万7千吨散货船建造合同,这是中国第一艘按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出口船,在当时对国际规范、建造标准还全然不知、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困难情况下,干部工人以“造好出口船,为国争光”的气概,成功建造了“长城”号散货船,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
首批共8艘2万7千吨散货船的成功建造,大大增强了继续开拓国际市场的底气,至1985年末,先后与亚洲、美洲、欧洲的国家和地区成交出口船舶10艘,占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承接出口船舶的50%,出口创汇达10276.7万美元。鉴于大连船舶重工出口产品数量大,创汇额度高,被批准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生产出口体系中的重要成员。1987年11月,国家又批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自主权的企业。这是中国船舶行业第一家享有直接经营出口业务自主权的企业。从此,大连船舶重工开始面向全球市场,把目光瞄向高端产品,先后承接了11万5千吨、11万8千吨穿梭油船、6万9千吨化学品∕成品油船等出口产品。当时船市已跌入低谷,建造过程中工期紧、技术复杂等难题接踵而至,时任工厂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背水一战,干部工人靠拼搏精神保证出口船按期交工,使工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走出低谷,大连船舶重工成为辽宁省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大船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为此,辽宁省委提出开展全省学大船活动。
进入90年代,大连船舶重工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而“建大坞、造大船”曾是几代造船的梦想。1995年1月,被誉为“神州第一坞”的30万吨级船坞、“亚洲第一吊”的900吨吊车建成投产,由此,工厂成为国内首家具备30万吨超大型船舶建造能力的船厂。国外媒体评价工厂是中国造船业“追赶日韩的旗舰”,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
1999年8月,中国造船业又翻开新的一页,大连船舶重工在与日韩几家船厂激烈角逐中拔得头筹,在国内首次承接建造5艘30万吨超大型油船,一举创下国内造船业一笔合同金额、吨位最高纪录,不仅实现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而且结束了少数造船强国在VLCC领域里的垄断,同此,VLCC市场变日韩两分天下为中日韩三分天下。在首批VLCC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大连船舶重工坚持以我为主,攻克多项技术工艺难题,使这批船的超级货油系统、一人驾驶、船体降振、涂装使用年限等堪称国际一流,首制船“德尔瓦”号交工时被伊朗船东称为“中国先锋”。
海军舰艇的摇篮
去年11月,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167”导弹驱逐舰出访日本东京,这是人民海军成立后新中国军舰首次访问日本。被誉为“神州第一舰”、“外交明星舰”的“167”导弹驱逐舰,先后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穿越过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出访德、英、法、意、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人民海军历史性的突破。
大连船舶重工在我国海军装备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4个型号、820余艘舰船,是目前国内为海军提供舰船最多的船厂。中国第一艘炮艇、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油水补给船等都是由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由此被誉为“海军舰艇的摇篮”,这些大型水面舰船及军辅船在保卫祖国海疆、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海军舰队出访等都承担主力,在我国国防和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海洋工程异军突起
大连船舶重工在海洋工程建造上实力超群。从1970年成功建造中国首座30米自升式钻井平台起,大连船舶重工在海洋工程建造上便异军突起。30多年来,从滩涂区的钻井沉箱;浅水区的大脚Ⅲ型钻井平台、气垫组合钻井平台;深水区的BG-9000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10万吨、15万吨、23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海上生产(生活)模块、三用工作船、水下导管船、综合检测船等,大连船舶重工几乎覆盖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修理及改装。
以总承包商承建的目前国内首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具有当代国际尖端水平的400英尺“海洋941”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中海油后在南海大显伸手,连续打出高产油气井;为美国诺贝尔公司建造的半潜式自动定位浮动钻井平台,作业水深可达3050米,是目前国内建造作业水深最深的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在国内大型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改造和修理市场中的优势无人匹敌。
位于甘井子区前盐村占地近60万平方米大连船舶重工海工基地,是国内首个专门海洋工程建造基地,按照现代化海洋工程建造工艺流程分成分段制作、分段涂装、分段总组合拢等区域以及专门的桩腿建造区域。公司发展纲领:平台制造场地和船坞具备同时建造4座自升式平台和1座半潜式平台或同时建造6座自升式平台的能力,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为50—70亿元人民币。
三线建设洒汗水
作为一个技术及人才实力雄厚的大型船厂,从1964年开始大连船舶重工全力支援三线军企业建设,先后包建和援建了重庆齿轮箱厂、重庆造船厂、重庆江津增压器厂、九江船用机械厂、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渤船重工、武汉重工铸锻、陕柴重工等十几家军工企业,至今在一些三线军工企业的老职工当中,每每谈起当年的创业建设和产品生产,他们都对大连船舶重工人舍离故土、异乡创业的奉献精神津津乐道,称赞有佳。
据统计,大连船舶重工先后8786名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在三线的土地上留下创业的足迹,洒下辛勤的汗水,为中国造船业发展立下功勋。
1984年,作为原大连造船厂的三个车间,柴油机、阀门、推进器从工厂母体中分离,成立了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阀门厂和大连船用推进器厂,实行独立经营,目前,三家企业已成为国内船舶配套骨干企业。人们曾形容说大连船舶重工就象一只不知疲倦、功勋卓著的“老母鸡”一样,不断地孵化出新的生命,发展壮大船舶的力量。
英才倍出的沃土
大连船舶重工经过百余年积蓄,在船舶建造屡创佳绩的同时,更蕴育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企业精神,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从五、六十年代的创业精神、七、八十年代的拼搏开拓精神,发展到今天“始终站在中国造船工业最前列”的争优创新精神,大连造船精神、大连造船老军工传统薪火相传,成为公司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连船舶重工英模倍出,被誉为“劳模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共涌现各种先进人物3万人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达1000余人次,其中省部级劳动模范300余人次,全国劳动模范1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爆炸大王”陈火金、“船台女铁人”郭玲华等闻名全国。
从五十年代建厂委员会开始,大连船舶重工就集聚了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改革开放后在船舶业首次进行高级技术职称评中,大连船舶重工占到二分之一,郑於俭、关肇昌、罗裕民、沈闻孙等都是在在国内造船界富有影响、具有权威性的专家。
大连船舶重工的建设发展,凝结了几代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从建国初建厂委员会开始,他们为工厂的奠基创业、军民品科研生产、技术创新呕心沥血,奉献才智。他们是大连船舶重工的科技英才、创新发展的脊梁。正是有了雄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大连船舶重工共开发建造了3000多艘各种船舶,为我国海军现代建设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些产品分别获得过国家金银质奖、中国名牌称号,被船东誉为“中国大连型”、“未来型”的船舶航行世界。在20056年“中国十大名船”评选中,大连船舶重工有三个型船、四个奖项入选,充分展示了大连船舶重工多年来在产品研发、设计建造上的强大实力。
“新型航母”扬帆起航
1990年8月,香炉礁新区分建成立大连造船新厂。2000年大连造船新厂改制为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大连造船厂改制为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分建的15年间,新老两厂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筑起中国造船业的“半壁江山”。
2005年12月9日,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大连新老两厂整合重组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新型航母”精彩起航。大连船舶重工一亮相便出手不凡,不仅当年一举跻身世界船企前十强,而且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实现产值、销售“双百亿”企业,大连船舶重工成立的两年多时间,是公司110年进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员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工业总产值由100亿元提升到15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08年经济总量将达到185亿元,销售收入可达170亿元;从造船规模上来说,年产量由200万吨提升到300万吨仅用两年时间;从产品经营上来说,船舶订单批量化、系列化、专业化趋势明显。主打的4250TEU箱集装箱船、7万6千吨、11万吨成品油船、30万吨原油船、18万吨散货船等承接量均超过30艘以上,最新开发的30万吨大型矿砂船已签下9艘订单。截至2008年上半年,手持订单127艘、1906万载重吨,生产任务已安排到2012年,手持订单量已连续1年半排名世界第四位。
近年来,大连船舶重工通过倡导“造船要象造汽车”的理念,从设计入手,不断进行工法及建造工艺创新,大量采用船坞串并联造船、半段下水、平地造船等国际先进建造工艺,船舶建造周期明显缩短,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生产建造纪录不断刷新,在4250集装箱船、11万吨成品油船、VLCC等主导性产品建造周期已达到甚至超过日韩船厂水平,VLCC首制船水下周期由303天缩短到38天,4250集装箱船水下周期由123天缩短到30天,11万吨成品油船从下水到航海仅为45天1800箱集装箱船建造周期104天。由于生产计划不断提速,公司已连续几年都有超产船舶交工,连续几年都有产品生产进入中国企业新纪录。
近年来,大连船舶重工以累计不到9亿元的投资额,吸引了超过17亿元的合作资金,达到了44亿元的投资规模,通过厂区之外扩张的面积相当于又新建了一个大连船舶重工。按照“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除一、二工场进行技术改造和必要的填平补齐外,通过收购占地58万平方米的大连香炉礁港作为第三作业区,并规划建设新建大型船坞、曲面分段厂房、平面分段厂房、三喷九涂厂房、舾装码头等,三区船坞首制船将于2009年5月建成出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社会化造船的道路,厂区外南到旅顺口区、北到甘井子区建成分段制造、钢材加工配送、舾装及管子配套加工、上层建筑制造、舱口盖制造、轴舵制作安装、海洋工程、造船设备制作及非船产品制作、物流配送等九大专业化配套制造场地。目前,一个以环香炉礁造船带为中心、市郊周边配套为幅射的造船产业群正在形成。东起一工场,沿线有原水供码头、渔轮公司、七八一四厂、邮政码头、香炉礁港、西到二工场长达十几公里的环香炉礁湾造船带已经贯通,大连船舶重工生产模式已实现从封闭型全过程造船向开放型总装造船的转变。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大连船舶重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实践着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总装造船的理念。“五大造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将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使大连船舶重工始终前行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航道上。
明天会更好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九次工作会提出了“新三步走、翻四番”的发展目标。对此,大连船舶重工将实现率先发展,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产量达到7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产量达到9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大连船舶重工已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产业格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两个区域、三个配套基地、四个结合、五大产业。即以做强做大造船为核心;以香炉礁湾沿岸老造船区域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新规划区域为主厂区;完善旅顺舱口盖和分段建造、大连湾管子和舾装件生产、营口鲅鱼圈分段建造三个配套基地;通过军民结合、造修结合、船舶和重工结合、船舶和海洋工程结合,形成军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重工五大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这一宏伟愿景将升腾起大连船舶重工明天的希望。(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