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瞅准机会快上水平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09-2-24 9:00:16  兰格钢铁
    我国新支线飞机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目前国内外订单为208架。图为位于总装车间内的ARJ21新支线飞机。

    利好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正值金融危机蔓延之际,中国制造业却有不少利好消息。

    截至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钢铁、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和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当得知国家制定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把发展零部件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时候,三一重工的负责人很兴奋。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明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基础零部件大多数都依赖国外进口,受制于人。国外供应商企业在基础零部件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陆续开始对我国采取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至少70%的行业利润要被进口零部件吃掉。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团成员姜国平说:“液压主泵和主阀这些控制元件我们现在都在依赖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这一块利润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所以,出台这个规划以后,这样的局面会有很大的改观。”

    先进技术提升制造水平

    好消息不断从核电设备、飞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传出。

    2月16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大飞机研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大型客机初步总体技术方案,正进入预发展阶段。去年试飞成功的新支线飞机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核电研究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中国科学家近日在核聚变研究中取得重大科研进展,在国际技术保密的情况下,独立研发出了核聚变反应装置中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屏蔽包层,并获得国际核聚变组织的认可。

    新能源汽车获好评。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国际汽车业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日产雷诺和日产两大公司共同的CEO卡洛斯·戈恩甚至认为:“如果中国是认真要在电池燃料领域进行大量投资的话,就会成为领军者。”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新能源车是汽车行业抵御金融危机的主要武器,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新能源车的生产平台,形成了零部件体系,也开发出了一批节能与新能源车。

    从家电、新能源汽车、支线飞机到核电技术,先进技术正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认为,总体看,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创新的能力在国际上还是处于第三梯队,但名列发展中国家的前茅。

    制造业价值链亟须延伸

    1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振兴产业刻不容缓。对于需要振兴的产业应该具备价值链比较长,市场容量比较大,处在一个技术革命性升级、有突破性升级的产业。选到这样的产业后,加上自主创新,一个新的产业就会起来。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筛选,选择有可能创造新的增长点,振兴这个领域的产业。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吴敬琏说中国制造业规模最大,但并不是最强的,制造业亟待升级。中国现在主要做组装,附加价值很低。在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上做得很少,制造业价值链需要向两端延伸。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并开始从传统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和生物科技、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领域转移。”亚洲制造业协会秘书长罗军在“中国制造业论坛2008年会”上指出,金融危机将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玩具、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不再是中国的优势产业。

    罗军还指出,中国制造业将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转变。未来5至10年,中国将诞生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占据产业链的中高端。全球金融危机将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技术、品牌、市场方面获得更多利益。

    一直被分析师认为是经济先行指标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且回升幅度逐步加大。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月4日发布的数据,1月PMI指数为45.3%,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来源:人民网)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 贺强:危机冲击国内焦炭与设备制造业
  • 困境中的巴基斯坦制造业选择向中国转移工厂
  • 东北装备制造业高端新品需求强劲
  • 北京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 江汉油田打造百亿元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 发改委核准两项装备制造项目
  •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型盾构机制造获得突破
  • 产值大增订单大降 中国船舶制造业“寻底”
  • 韩制造业面临严峻局面

  •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