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08年5月19日,开源控股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当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以100%的赞成票通过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日照型钢公司和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以及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若收购完成,日照钢铁实际控制人杜双华将成为开源控股最大股东,日钢集团将借壳上市,上述三家被收购公司剩余的70%、70%及75%的股权则由杜双华旗下的京华创新集团及日钢集团持有。杜双华持有京华创新集团67.90%的权益,日钢集团则是京华创新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
虽然还有待香港联交所的批准,但杜双华将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资产转移到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有限公司,已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意味着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日照钢铁面临更多障碍。
随着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跃居世界首位,我国粗钢产量的霸主地位一直都无可撼动,而这又尤其以民营钢铁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并未都炼成钢铁般的身躯
在摆脱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束缚后,诸多民营钢铁企业家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顺应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好政策,迅速实现了自身原始积累和扩张,前进步伐相当惊人。但是,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并未都炼成钢铁般的身躯,面对中国宏观政策的逐步调控,钢铁行业过热的发展势头被有效遏制,而这其中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民营企业。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钢铁企业都在走或者正准备走上与资本相亲的道路,以应对来自产业政策和反并购的双重压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回顾我国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历程,经历了一个从准兼并到兼并,
从救济式兼并到战略式兼并,从不成熟兼并到较规范兼并,从政府主导重组到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国有、民营与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发展历程。
掀起并购整合浪潮的首先来自中国的大型国有钢铁行业巨头,他们利用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直接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大趋势,因此也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如宝钢的全国钢铁版图中已拥有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集团和宁波钢铁,但距其8000万吨产能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从宝钢集团的发展规划来看,并购宁波钢铁还仅仅是其并购的开始;武钢并购鄂钢、昆钢,重组柳钢为广西钢铁集团。国内钢铁行业的整合也引来了国际钢铁巨头们的垂涎,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塞洛·米塔尔收购中国东方集团、牵手湖南华菱集团合资办厂。
扑面而来的重组阵势,让民营钢铁企业的未来走势更加扑朔迷离。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钢铁企业都在走或者正准备走上与资本相亲的道路以应对来自产业政策和市场淘汰的双重压力。
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在海外顺利实现上市的民营钢铁企业就有4家
目前约有30%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正在寻求资本的运营,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只是由于自身原因,许多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从具体实践来看,他们中不乏成功者,德龙钢铁在2005年顺利实现在新加坡上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在新加坡买壳上市的钢铁企业,仅2007年公司和大股东共融资3.2亿美元用来发展钢铁业,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在海外顺利实现上市的民营钢铁企业就有4家(不包括上市融资后转入钢铁行业的企业):其中香港两家,分别是中国东方集团和中国特钢;新加坡两家,为德龙钢铁和中国金属。
许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压力,而德龙钢铁、津西等一批先知先觉者率先开始寻找海外融资之路。由于宽松的上市条件和本土性优点,香港市场是内地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因此,香港也自然成为德龙钢铁这批民营钢铁企业股权融资的首选。
在民营钢铁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和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成为这轮行业洗牌中最后的真正赢家,股权融资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下,或许还是‘娇小却矫健’、‘机制灵活’的民企更具竞争力
金融危机下,这些“国资”和“民资”的博弈,是真正实现了共赢?还是隐约中依然透露出某些更深层次的危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处的不同产业链端,决定了金融危机下的受伤程度不同。在这种不同的境遇下,对‘国资’而言,确实也是低价扩张的机会,通过并购民企向产业链的上游端延伸,寻找更可观的利润。但是在投入大、周期长的基础产业中,或许还是‘娇小却矫健’、‘机制灵活’的民企更具竞争力。
把企业并购这一市场行为异化于政府的行政行为,低效的“拉郎配”现象,违背了并购的初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市场交易行为,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企业并购。否则,把企业并购这一市场行为异化于政府的行政行为,导致低效的“拉郎配”现象,就违背了并购的初衷。
无偿划拨这种非市场化并购不如市场化并购发展后劲足。但并购仍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其提供辅助性的服务,例如建立非财务评价体系与财务体系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经营决策本着长远发展观念;结合钢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建设规模过大、结构矛盾突出、粗放经营严重等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保证并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法可依。
中国钢铁企业并购必须同时解决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矛盾
欧美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首先面对的是存量资本的重组,兼并收购成为主要手段。日本、韩国则是在增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在政府支持下大企业的快速扩张是主要手段。
与上述国家不同,历史留给中国钢铁业的是大量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落后、地域分散的存量资产和结构不合理的市场造成的低层次的生产过剩,增量投资在其中则遭遇尴尬的局面。因此中国钢铁企业在联合重组时,必须同时解决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矛盾。“总量控制,等量置换”的政策则应运而生,在兼并、收购、重组的基础上,淘汰大量没有价值的存量资产,通过合理配置高质量的增量资产,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钢铁产业组织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兼并重组才是钢铁业生存之道。”在“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指出,“对钢铁产能的扩张,以前以新建为主,现在和未来可能靠并购多一点。”
在并购重组之后如何实现有效整合,达到“1+1>2”的效果,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合资合作、拍卖破产、股权转让、引进外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大型钢铁联合体,使钢铁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使钢铁产品逐步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特精尖方向发展,谋求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降低一切成本费用,实现利润等价值最大化,从而提高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钢铁行业必然会发生范围更大、区域更广的并购重组,在并购重组之后如何实现有效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如何对跨区域的、拥有数千万吨级甚至亿吨级以上产能的钢铁企业集团进行高效管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 张琳 6395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