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mi:利好消息拉动热轧价格攀高 后市仍面临调整压力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09-6-11 16:41:55  兰格钢铁 王楠

     本周国内热轧板卷市场价格在宝钢大幅上调7月出厂价格的带动下出现了明显上涨,此轮价格上涨行情能否持续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库存居高不下,需求不足,供需矛盾难以抚平,导致热卷价格继续冲高的动力不足。从目前的交易情况来看,下游的终端需求依然不旺,成交量上不去,所以尽管各种利好消息刺激国内热轧市场价格连连攀高,但经过强劲反弹之后,由于缺乏需求的支撑,使市场价格屡次出现回调表现。在短期内,整个国内热轧市场价格震荡运行的运行态势还将持续。不过,再度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下跌空间已经有限了。

    1、限产令很难从根本上抑制钢铁产能的下降

    工信部下发"限产令",要求铁生产企业对热轧板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实行自律性限产措施。一些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已在贯彻执行,主动进行减产、限产,后期钢厂的热轧产量将会减少,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限产令的颁布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钢铁产能的下降,反而在市场价格持续回升之后,促使更多的中小钢企恢复生产。目前各地的中小钢厂,借助其成本优势,生产恢复存在较大盲目性。对于这些钢厂来说,其必须和长期客户保持良好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尽管利润不高,在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还是会满负荷生产。

    国内热轧市场依然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根据本网站最新的的库存统计来看,截止6月5日,国内29个城市热轧库存273.4万吨,比上周上升2.58万吨,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库存连续下降6周以后的首次回升。在当前钢材市场需求回升缓慢,库存未有实质性下降的情况下,后期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2、出厂价格对于市场支撑可能只是短期行为

    宝钢7月份产品价格政策终于在今日落定,热轧普碳钢、低碳钢上调400元,品种钢上调300元,现3.0mm*1250*CSPHC热轧卷表列价为3542元,5.5mmSPHC热轧卷表列价为3492元。随着库存压力的缓解、需求在政策拉动下好转,国内热轧市场价格在4月中旬出现反弹行情,并持续至今。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截至6月11日,国内10个重点城市5.5mm热轧卷板平均价格为3550元(吨价,下同),比4月16日的3178元累计上涨372元。市场行情好转之际,钢厂出厂价格上调完全在市场预料之中。其上调幅度高于了市场预期,这在较大程度提振了市场信心,有望推高近期国内热轧市场价格。作为钢市价格风向标的宝钢,将会成为鞍钢、本钢等7月价格政策的参照,从而带动其他钢厂出厂价格的跟着上调。出厂价格对于市场现货价格的支撑可能只是短期行为,供需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后市仍将面临调整压力。

    3、出口退税上调实际收效预期不宜过高

    近日,财政部决定对出口下滑最为严重的品种,即热轧板卷出口退税率调整至9%。这种调整无疑对钢材出口将起到促进作用,就缓解热轧板卷的供给压力,推动市场价格上扬也将产生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

    但当前热卷出口报价与其它部分国家相比,竞争力依然不够。举一个最新的消息来看,随着中国政府上调热轧产品出口退税,中国二级钢厂向韩国出口热轧板卷的报价由出口退税调整之前的520-530美元(CFR),下调至490美元(CFR)。鞍钢、本钢、武钢等一级钢厂提出460美元(CFR)左右的报价,但是由于利润问题,一级钢厂暂停出口韩国,最近中国二级钢厂持续提出报价。但是韩国需求方表示价格进一步下调之前不会进口,其原因是浦项钢铁的价格。浦项钢铁的热轧供应价格是68万韩元。韩国进口商希望中国二级钢厂的热轧板卷报价比浦项资源低8-10万韩元,这样就需要中国钢厂的报价下调至460-470美元。而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热卷价位当前则分别在500美元和474美元,东南亚市场热轧卷进口报价也只在450-480美元。就这个差价来看,中国钢企如果选择出口国际市场,还需要继续努力。

    出口萎缩不但与价格竞争力削弱有一定关系,根本原因还是世界经济下滑、需求锐减。而据悉,北美、欧盟等地区钢铁生产企业开工率不到60%,对进口钢材自然不高。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出口竞争力,但外部需求不振是出口低迷的根本原因,退税上调实际收效预期不宜过高,后期热轧出口前景仍较为暗淡。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宏观政策的支撑下,下游行业的终端需求有望逐渐释放,上述提到的一些利好因素对后期热卷市场的走稳将带来很大的支撑动力。预计随着后期投放市场的资源成本的上升,热轧市场价格将继续震荡上行。但市场在诸多的压力下,价格仍有回调的可能。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