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掀起一股海外收购的浪潮,然而,摆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前的最大障碍,除了资金、实力以及收购方式之外,企业的央企身份也不可小觑。如此,从中铝与力拓交易告吹可窥一斑。
7月2日,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宣布斥资约15亿美元认购力拓集团的配股,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保全自己在力拓集团9.3%持股比例不被稀释。
6月18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雅拉河畔,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总裁周中枢亲自按下了礼炮的按钮,随着一声炮响,五矿宣布以13.86亿美元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
这只是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发起对海外矿业并购热潮中的两起案例。在这波并购潮中,中国大型央企又占据了绝对的主流。
除中铝与五矿外,5月1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以总价2.52亿澳元(约合1.86亿美元)买入澳大利亚稀土矿商LynasCorp7亿股新股,从而获得51.66%的控股股份。不到一个月时间,6月6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又宣布收购赞比亚卢安夏铜矿。
然而,恰恰是央企的特殊身份,使得中央企业“走出去”受到了种种障碍。
6月5日,力拓集团撕毁了与中铝此前达成的195亿美元注资方案,改而通过逐渐回暖的资本市场进行152亿美元的配股融资,并与竞争对手必和必拓组建铁矿石合资公司。这桩曾有望创造今年以来全球最大并购案的交易宣告失败。为了弥补2008年以140.5亿美元投资力拓集团带来的巨额亏损,中铝不得不在被力拓集团“玩弄”之后认购这家公司发行的股票。
在中铝与力拓的整个交易过程中,政治因素起初在反对方面起决定作用,随着资本市场回暖,经济因素取代了政治因素阻碍了这桩交易。而实际上,在中铝发起注资力拓、五矿收购OZ矿业、华菱集团收购FMG铁矿石公司后没多久,这几桩并购交易案都遭受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延期门”。
澳大利亚反对党和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国有公司代表的是中国政府,其背后是中国政府的意志,澳洲公司卖给的是中国政府而不是中国公司,因为国企的背后资金是无限的,违反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些声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进程,虽然华菱集团收购FMG和五矿收购OZ矿业都成功了,但是都比初始方案苛刻很多。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7月4日举行的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国企特别是央企大部分资产已经上市,并非国有独资,因此“把上市公司当成国企”是一种无知表现。
他强调,跨国并购是中国大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也将营造良好的环境来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同时,李荣融也提醒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过程中,应量力而行,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情况,有效地开展跨国并购,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履行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中铝网援引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与央企相比,民营企业所遭遇的海外审批阻力较小,理应在资源能源收购方面发挥更大功效。不过,由于民企自身实力偏弱,“走出去”力有未逮,海外收购迟迟未能形成规模,这有赖于国家加强扶持力度,比如能否设立并购基金,给予资金支持;在国内审批方面,能否放宽尺度,加快审批流程。从长远来看,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满足国内能源资源的紧缺状况,也是这些企业学习国际化经营,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经阶段。海外收购是门“必修课”,老师是市场,课程并非高深莫测,多琢磨才能习得精髓、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