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钢铁行业,大量的钢铁企业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管理水平不高,这无疑是钢铁产业发展的致命伤。现在仅在内地A股上市的钢企就已经多达35家。但过去多年来,国内钢铁业整合却屡屡失败。尤其是在近几年与矿业巨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众多钢企所表现出的力量涣散,更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取得足够的谈判话语权。
2005版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然而,这一现状正在发生缓慢的改变。据参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的一位权威人士透露,此次修订2005版政策时可能重新考虑外资控股的禁令问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称,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何把握外资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投资和控股程度,比较敏感,但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有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否定了多起外资对国内钢铁企业并购案。2005年6月,业界曾传出韩国浦项钢铁与沙钢集团进行协商,准备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取得沙钢51%的经营权。但随后由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击碎了浦项的梦想;2007年11月,一直觊觎中国钢铁市场的跨国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出资6.47亿美元收购东方集团28%的股份,但由于未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此项并购案以失败告终。
尽管安赛乐-米塔尔并购东方集团失败,但它在中国仍有斩获。2005年10月,安赛乐-米塔尔以3.38亿美元收购华菱管线36.67%的股权。它在与华菱管线谈判中,开始并不顺畅,且并购底线一让再让。先是达成与华菱管线并列“第一大股东”的协议。但是,这个折中方案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后来安赛乐-米塔尔又按要求修改协议,并让出第一大股东地位,获得批准。
这一并购案显然是安赛乐-米塔尔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近几年来,从来没有一家跨国公司,像这家跨国公司这样,如此热衷于对中国钢企的并购。安赛乐-米塔尔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势力,近两年来穿梭于中国企业之间,一些企业也投怀所抱,包钢、昆钢、莱钢等企业先后与它亲密接触,尽管没有如愿,但在国内的影响却很大。
除了安赛乐-米塔尔外,蒂森克虏伯、浦项、新日铁等跨国钢铁巨头也纷纷以合资、购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参股或并购的都是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但他们仍然把中国定位成主攻市场。目前,由于国家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国内钢铁企业,外资正在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进入中国的方式。(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