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之边,披上红装的中国馆,斗拱巍峨,层叠出挑,华美大气。在遍布上海街头的上海世博会海报上,在电视频频亮相的上海世博会宣传片里,人们渐渐认识了形如冠盖的传统斗拱建筑中国馆。不过你可曾知道,如今正式落成的中国馆,和当初的设计相比,其实有所变化。作为中国馆的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的何锦堂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馆的初创位置并非是“坐北朝南”,而和初始设计相比,个头也有所提升。
变化一
从偏南到正南
进入世博园区的人们,如果去看过中国馆,可能会发现一个细节:和绝大多数展馆不同的是,中国馆和门前的马路并不平行。换句话说,如果你沿着路进入中国馆,会发现大门是“斜”对着参观者。
何锦堂透露,原先设计时,中国馆的位置的确是与门前的路呈平行状态,但后来发现,如果如此建造,整个中国馆就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偏南”。“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我们最后还是把中国馆'转’了个身。”
变化二
绿化平台到九州清晏
作为整个中国馆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根据原先的规划设计,面积达到27000平方米的地区馆屋顶花园只是一个用于人流疏散、休闲观景的绿化平台。然而,随着中国馆项目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各方面的重视,大家也越来越觉得这个屋顶花园应该为上海人提供一个最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一个“城市花园”。
何锦堂告诉记者,为了这样一个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景观花园,整个设计团队修改了原先设计,变为了新“九州清晏”,这个来源自于圆明园的创意,使得地区屋顶花园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围绕在中国馆的主体国家馆周围,本身既是景观,又是观景台,可从此看到国家馆主体、世博园区和浦江景观。
变化三
悄悄长了“个”
另外,何锦堂还表示,和初始的设计相比,中国馆其实长高了点。
“因为按照实际需要,在屋顶处增加了VIP房间、咖啡吧等服务设施,所以增加了一点高度。”何锦堂指出,这也是细微变化之一。
来源:劳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