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低碳经济概念在资本市场持续升温。11月30日的中欧领导人会晤、11月17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透露出未来经济将向低碳经济转型、新能源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的信号。
但对于已被打上“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标签的多晶硅行业而言,发展前景并非一片光明,政策调整、行业竞争、市场变化都将考验这一新兴行业的未来。工信部11月末称,将根据全国光伏产业调查、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和企业发展现状,尽快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并研究制定《多晶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届时,多晶硅究竟是过剩还是“被过剩”的争论或将尘埃落定,行业投资一哄而上、各自跑马圈地的乱局或有望厘清,但在此之前以及之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多晶硅暗战不会偃旗息鼓。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就在多晶硅被列入有重复建设倾向行业之后,伴随着过剩与否的争论,上百亿资金仍源源不断地涌入,多家企业坚定看好行业未来,并认为“过剩论”是由统计口径不统一,判断标准不一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跟风,夸大产能规模;既得利益者误导舆论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他们建议,理顺新能源调控机制,调控应限定在准入标准、产能预警和政策协调三方面,但不应通过规模、技术等指标设定准入标准,而应强调环保、用地等标准。
抄底“过剩”
提要:多晶硅过剩论并未得到业内一致认同,仍有多家公司、上百亿资金涌入这个被认为过剩的行业。
11月下旬,一场大雪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多晶硅行业一度被“过剩论”充斥得满满当当的一样。没有理会外界的质疑,中小板上市公司盾安环境将在这里投资18.82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
公司方面表示:“公司选择目前的市况下切入多晶硅行业,一是看中整个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比较广阔的前景,一是希望在多晶硅行业走在谷底的时候切入,以此拉近与市场先行者的差距。”
两年多前,盾安环境便开始调研新能源产业。调研中,盾安环境着重考察了太阳能行业是否能够容纳这么多大企业的竞争。“作为决策的基础,我们首先看到,太阳能是一种终极能源,它的应用非常广阔,发展前景是无庸质疑的。”盾安环境董秘喻波说。另外,国际市场已开始复苏,国内也将继续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如果政策依然刚性执行,供应就可能受限,最后可能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行局面。这对盾安环境而言也是机会。
无独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棱光实业也加快了剥离资产、重回多晶硅产业的步伐。11月4日,棱光实业公告称,将出售上海尚建园创意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股权。棱光实业内部人士表示,资产剥离后,公司将在原来的多晶硅产业基础上拓展一些太阳能项目。
太阳能的“光明”前景同样吸引了不少央企的目光。已有大型央企将新业务发展的重点锁定多晶硅,产能规划达1.5万吨,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项目。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1月19日宣布,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后者正是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从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上百亿元的资金“逆势”涌入了已被贴上“过剩”标签的多晶硅行业。(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