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09-12-23 11:58:30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伟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及其带来的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失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特殊性有四点:

第一,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具有比较明显的外部输入性,这有别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美国从2007年6月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带有强烈的原发性质。而我国经济增长下滑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带有外部输入性,经济对外越来越开放,2007年外贸依存度将近65%,2008年,外贸依存度将近60%,去年GDP总量是30万亿人民币,60%折合成人民币是18万亿,2008年,中国进口和出口产品价值总量已经达到了1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比重的60%。这个过程中中国历来是顺差大,所以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我们做过分析,2003年-2007年高速增长的时候,中国平均每年GDP增长率是10.6%,其中2%-3%、个别年份3%以上是由于出口需求贡献的,在中国现有制度框架没有太大变化情况下,出口需求每增长10%,大体上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2003-2007年,中国每年出口增长都在20%以上,个别年份达到30%以上。所以在2003-2007年平均每年10.6%的增长当中有3个百分点是由出口市场拉动的。今年1-9月份的数据显示,今年出口增长是负20.5%,对国内经济增长率带来的影响是负2%。

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带来的净损失或者净影响是多少百分点呢?差不多是5个百分点,影响程度是相当大的,所以中国这次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从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6.8%。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外依赖性太强,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很大,这和美国发达国家不同,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向实体经济传递,2008年美国实体经济是14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是25%,总量大体上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今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是负增长。

这里提示我们要注意两点:一点是不能把全球经济衰退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第二点要注意的是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的启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需要从政策战略角度进行转变,从过度的依赖出口、依赖外需调整成以内需拉动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基本动力。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大国经济都是基本内向型经济,即两个80%,经济投入80%依靠国内市场动员;产出80%依靠80%国内市场销售。国民经济的两个80%立足于国内市场,所以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经济发展应当向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中国经济的增长减慢的原因

中国经济出现增长速度放缓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需求失衡内在结构不同的差别。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扩大内需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扩大投资,而我国经济增长衰退除了受国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扩大内需的困难在于如何扩大消费。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是私人分散决策的市场过程,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受政府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影响较小。而中国政府对整个经济的掌控能力非常强,在微观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主要问题在于消费需求不足,这和西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主要有四个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投资增长过快排斥了消费增长应有的空间。我们做过一项研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如果增长速度超过24%,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每增长1%,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就会减少1%。固定资产需求增长超过30%以上,投资每增加1%,消费需求就会出现绝对量的负增长。

    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出现问题导致消费增长滞缓。国民收入分宏观、微观两方面,宏观上分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历年来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收入,其增长速度是GDP的一倍,而居民收入比GDP低8%。1998年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68%,2008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59%,十年间居民收入下降了将近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不匹配,消费增长自然就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影响公平,同时影响效率,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均衡有效的增长。

    第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别。从收入水平看,农民一年纯收入是市民总收入的30%,就购买力而言,3.3个农民相当于一个市民,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消费购买动力长期依靠40%城市居民拉动,这是结构上的扭曲。所以,扩大内需要扩大农村的消费,而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四,增长动力不足,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体制改革核心环节已经从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逐渐转向政府改革,特别是跟政府公共体制相关联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公共保障体制改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收入分配本来不合理,高收入的人不花钱;另一方面低收入需要花钱又不敢花钱,如果政策体制改革不力,内需消费就刺激不起来。

中国消费既有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失衡,也有经济发展城乡差距,还有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因此扩大内需主要应当刺激消费,这是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障碍。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三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同样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现状,但是中国有一个问题,经济衰退在发达国家和在中国,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中传递方式是不一样的,导致中国经济的失衡和发达国家经济失衡的特点不同。

美国经济衰退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从金融向实体传递,首先是金融出了问题,金融部门自己的流动性有问题、支付能力有问题,这时候就要紧缩银根回笼货币,这就影响了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的银根和流动性严重不足。金融危机如果向实体经济传递,首先冲击的是实体经济对银行、对金融依赖度高的部门,像房地产业、汽车产业、重工、重化工、钢铁和石化、交通网络等建设。

规模经济起点大的产业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资本密集,实体经济受银行冲击,一旦破产马上回过头来形成大量新的银行坏帐,导致银行二次破产。今年美国银行倒闭100多家,上上周倒闭9家,上周有7家,一大批实体经济倒闭以后聚集了大量银行坏帐,加剧了新一拨金融危机。

在美国,危机从金融向实体传递过程中,宏观经济失衡、特别是货币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实体经济缺钱、银行收紧银根,现金流困难。无论是金融部门还是非金融部门普遍特点就是缺乏资金。而中国不同,中国经济衰退具有外汇输入的特征,首先影响的是外贸加工制造业,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形成银行坏帐,然后再影响金融,危机是从实体经济向金融传输。

目前80%的央企主体资产已有上市通道,对银行的依赖度不强,这就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现状问题,大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不强,小企业需要银行支持却由于缺乏抵押而得不到支持。中国银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小企业倒闭虽然形成不良资产,但是对银行压力不大,银行本身给小企业的贷款不多,因此,中国银行手里流动资金充裕。

与美国不同,中国实体经济出现危机不是因为缺乏资金,缺乏的是政策的传导性。2010年宏观经济扩张性保内需、保增长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实施。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2008年财政赤字是9500亿,GDP是30万亿,警戒线是3%。今年经济增长预计8.5%,财政赤字将达到1万亿,已经达到警戒线最大限度。财政收入政策是减税,增值税转型,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个人所得税上调,企业所得税从33%降到25%,农业税被取消,出口退税采取新的出口退税办法。再进一步减税就是营业税,会减少地方政府的收入,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可能要适度回归,今年1-10月份信贷增加了9万多亿,货币供给将近30%,过去只有10%。所以2010年能够回归到适度就不错了。所以方向不变,力度能够真正回归到适度,财政保持力度不变就很不容易,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承受通胀的压力。由于中国危机传递的方式、失衡特点不同,这就要求政策不能和其他国家一样,在总量政策和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要静态的把扩张性刺激需求政策效果传递到实体经济当中。

四、中国宏观经济的前景和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持续衰退发生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稳定慢行时期,而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时期,按照经验,30-70%城市化是发展最快阶段的标准,目前中国是工业化中后期,以中国的GDP水平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按照“十七大”报告,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2030年真正实现工业化、城镇化。

届时,人均GDP将比2000年增长10倍,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那么,2020年以前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完全有可能。历史上,英国工业化加速阶段到完成工业化需要的时间是70年,法国是67年,美国是49年,日本29年,韩国26年,新加坡23年,香港18年。中国的抗击打能力要比其他国家强,不仅表现在发展速度上,还给中国制度创新、特别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

美国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需求管理,一个是供给管理。

70年代以来,美国就采取低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代价是以牺牲投资项目的质量,通过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不断地降低投资项目标准门槛。长期利用质量下降换取投资数量从而形成了次贷,形成了泡沫。为什么一直到21世纪初都没出问题,主要是供给方面没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美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大量军用技术转向民用,使得美国民用产业创新率极大提高。那个时候美国为了刺激需求不断地降低标准,争取投资需求规模的扩大。但是,由于技改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资本利用的质量都比较高,所以泡沫没有表现出来。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减低研发投入,创新能力有所下降,经济增长靠降低标准刺激起来的次贷问题开始暴露,形成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一个主要的教训是美国欲摆脱危机必须要进行新一轮大规模创新,但是,目前美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比较困难。中国要摆脱危机,创新的空间比美国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学习、模仿和自主创新的空间较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创新空间比发达国家有后发优势,而中国真正摆脱危机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最基本出路。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