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河北来到上海的李经理,碰到了中钢协的常务副秘书长戚向东。
“您对那六条怎么看?现在小钢厂满负荷生产都不够用,过剩都过剩在哪里了?”李经理与戚向东的对话以质问开场。
李经理是河北一家年产200万吨建筑钢材小钢厂的销售经理,他所指的“六条”,是工信部在12月9日开始征求意见的《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下称《准入办法》),六条中除了在设备、环保方面对钢铁企业的准入条件进行了约束,还首次在规模上划出了红线:规定2008年度普钢企业粗钢产量必须达到1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50万吨及以上。
李经理所在的钢厂很幸运,规模已经及格。但是,工信部一位官员此前曾告诉CBN记者,目前国内钢铁企业有300~400家,其中能达到上述准入条件的只有80家左右。
尽管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告诉CBN记者,征求意见后还要对《准入办法》进行完善,预计正式颁布还有一段时间,但将规模列入淘汰标准似乎已是铁板钉钉。
对于两三百家小钢厂而言,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始作俑者小钢厂?
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曾经让李经理所在的钢厂一度陷入困境——产品销不出去,价格像过山车一样下滑,去年7月份一个月钢材每吨就降了1000多元。那个时候,钢厂的一条生产线停了下来,产量一下子就下降了一半,很多工人被要求放假休息。李经理忽然感到从炎炎夏日进入了隆隆寒冬。
不过,寒冷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今年3月以后国家4万亿投资逐渐落实,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迎来建设高潮,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也出人意料地井喷了。
6月开始,放假的工人被逐步招了回来,生产线也开始满负荷开启了,李经理接到的要货电话也多了起来。
“现在我们的产品不用推销就有人打电话来订货,满负荷生产都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企业当然会加足马力生产。”李经理告诉CBN记者。
春天的确来得很快,尤其是对主要生产建筑钢材的中小钢厂来说。在今年6~8月份,我国的粗钢产量曾连创新高,8月的粗钢产量甚至创下了5233万吨的历史新高,同比大增22%。中联钢研究中心分析师吴芳预计,今年全年粗钢产量预计将至5.67亿吨。这远远高于中钢协在年初对今年钢铁需求4.6亿吨的预测。
从统计数字来看,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中小钢厂。中钢协的一份报告就指出,1~10月大型企业钢产量增长率低于中小企业,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而中小企业增长高达29.4%。
于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需求不畅的担心,反而被产能过剩的呼声所代替,而“罪魁祸首”也指向中小钢厂。
规模红线背后的逻辑
8月中旬,钢铁业被工信部着重要求“结构调整”,当月底又被国务院常务会议当作“产能过剩”的代表行业予以提出,会议要求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甚至明确提出要严格核发螺纹钢、线材、水泥等产品生产许可证。
决策层的逻辑很清晰:既然产能过剩,就需削减产能,首先要削减的自然是落后产能。但什么是落后产能?从有关部门的实际行动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即可归入此类。
今年以来,李经理就多次看到河北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来钢厂进行环保检查,企业的负责人需就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完善环保管理以及环保规划等内容向督察组成员进行汇报。
事实上,作为全国最大产钢省的河北省,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就启动了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上个月,河北省时任省长胡春华、副省长孙瑞彬甚至分别在邢台和唐山现场督导拆除不达标的炼铁高炉和转炉的工作。
在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河北省已经核查了160多家钢铁企业,取缔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40座、30吨以下转炉16座。
不少省份也在通过专项行动等形式,加大了对钢铁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而取缔的基本都是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钢厂。
尽管如此,《准入办法》还是增加了规模这一全新的淘汰指标,使更多的中小钢厂成为“落后产能”。
这或许也是决策层的无奈之举。
环保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基层环保在GDP面前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李经理也认为,通过环保风暴并不能对淘汰产能有实质性的效果。“2004年那场宏观调控,除了抓了铁本几个典型外,很多生产不达标的地轧钢的钢厂都在整改中死灰复燃,有的甚至白天关门,晚上偷偷开工。而现在需求这么好,钢铁企业又是支撑地方GDP和解决就业的中流砥柱,别说淘汰落后产能因为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而推进困难,让钢厂不私自增加新的产能就不错了。”
而通过100万吨和50万吨两根规模红线去执行,不仅清晰明了,徇私舞弊的空间也变得更小。但问题是,此种粗放政策背后的法理依据仍然有待说明。
谁的产能过剩?
事实上,对于眼下是否处于产能过剩,各界也有争论。
戚向东表示,对钢铁产能过剩要做科学分析。他认为,市场需求具有周期性、波动性的特点,阶段性过剩并不说明长期过剩,产能也并不代表实际产出,“一般设备开工率达85%就是正常的,产能大于实际需求15%也是正常的。从目前看,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结构性过剩。”
戚向东承认,目前长材(即建筑钢材)生产和需求增长都好于板材,以生产长材为主的中小企业利润水平也普遍好于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企业。“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盲目上板材项目,致使板材产能过大,其过剩产能是远大于长材的。因此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不仅要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严格控制板材项目的盲目发展。”
李经理表示,他们对明年上半年的需求情况依然看好。“如果可以再上一条生产线,我们肯定上,但现在看来,湛江、防城港的大项目都没批,我们要新上生产线就更不可能了。”
对于李经理的担心,戚向东也认为,明年将是政府在抑制产能过剩、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工作上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
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各地钢铁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民营钢铁企业老板乘机将手中的烫手山芋扔给政府支持的兼并方。
“按照规定,钢厂不论大小,只要增加一吨的新产能,都要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但现在很多钢厂已经投产的项目,都没有经过报批,甚至也包括一些大型钢厂。”国内一家大型钢厂的高层对CBN记者透露。
看起来,在关停中小钢厂之后,抑制产能的战斗仍将持续。(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