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产品库存已达历史高位,被业内人士称作“堆起来”了。但钢厂还在上调钢价,进口铁矿石现货价近期也再度“飞涨”,价位几乎比2009年度长协基准价涨了40%以上。钢铁业的这个“库存-钢价-矿价”三者关系,近一时期已成为财经舆论界的焦点话题之一。
记者请教了钢厂及市场的一些相关人士,他们认为,这三者如果分开而言,都可以找到“说得通”的市场理由,可谓“理所当然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把三者合起来考虑,其间有诸多的无奈,是市场风险的一种积累。中国钢铁业这种“说得通的不合理”现象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凡存在的必有来由”
近期,国内财经舆论界对钢铁业有几个“惊呼”:一是惊呼11月末钢材社会库存量比年初增加1倍以上,有人士甚至把这样的高库存喻为钢铁业危险的“堰塞湖”;二是惊呼在这样的高库存下,国内主流大型钢厂上调了明年1月份部分主导产品的出厂价格,不顾矿价谈判等行业“大局”;三是惊呼进口铁矿石现货价上冲每吨120美元的高位,几乎比2009年度的长协基准价涨了40%以上,中国钢厂在新一年度矿价谈判中可能又将陷入困境。
对于这些“惊呼”,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凡存在的必有来由,都有其市场的根源。分析师说,钢铁其实是一个竞争性较强的市场,无论什么现象都应放到市场中去看。今年国内钢铁产品库存量与往年相比,确实偏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有20%以上的增长,其中实际的真实消费量也有15%以上的增长,与之相应,正常周转的库存量肯定会同比例地增长;二是今年信贷较为宽松,钢材经销商、用户等各环节“手里的钱较多”,再加上一定的通胀预期,钢材的社会库存量就又“增加了一块”。此外,钢材期货上市后用于交割的库存以及钢材贸易贷款中的库存抵押,都使目前国内钢材的库存结构发生了不少变化。
正因为今年国内钢材需求回暖、库存回旋余地大、钢厂产量保持高位,导致铁矿石进口量大增,而近期日韩、欧洲钢铁业又开始复苏,矿石供给分流,来华矿石资源趋减,进口矿价出现了阶段性的上涨,近日63.5%品位的印度矿报价已接近每吨120美元的高价位。
“说得通的不合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有关钢铁业的几个焦点问题,“分开来看都是市场中的必然现象”,但合起来就暴露出行业内的诸多无奈,这种“说得通的不合理”现象,恰恰说明了中国钢铁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高产量与高库存,无论如何是一种矛盾的堆积和积累,总要有解决的时候。”分析师对记者说。其实,今年总体钢材需求水平是较为理想的,是近年来表观消费增长量最大的一年,对钢价产生了内在的支撑。但由于钢铁总体产能过剩,产能释放压力大,钢厂只要在边际成本线之上就会“开足马力”生产,再加上相对宽松的货币市场供应以及钢材期货的上市,使得钢铁产品的“金融性”不断加强,市场的调整周期明显延长了,矛盾容易不断积累。今年8月份后形成的高库存,由于钢价调整难以到位,钢厂减产动力不足,始终没有时间消化,一直延续至今。只要钢铁产量没有大的调整,对进口矿的依赖就是必然的,要想在新一年度铁矿石谈判中“谈出好价钱”,其困难可想而知。
设立规范“门槛”其他的交给市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期在上海表示,必须解决阻碍中国钢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抑制钢铁产能过剩、推进兼并并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将是2010年钢铁业的首要任务。相关行业专家也认为,钢铁业急需在行业准入、产业整合等结构性领域设立基本的规范性“门槛”。只要这些“门槛”真正落实了,其他的就可以“交给市场”,市场会包容一切,也可以化解一切。
中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说,对钢铁产能过剩要作科学分析,从综合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产能与实际产出的关系来分析判断,由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要坚持“五个结合”:把抑制产能过剩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相结合;把严格控制钢铁增量资产与整合存量资产相结合;把兼并重组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相结合;把淘汰落后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把政策引导与采用市场机制相结合。
业内人士认为,钢铁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把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全面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力量。在具备牢固市场纽带的企业重组有了实质性进展之后,产业集中度上升,有效产能集聚,产能释放趋于有序,钢价与矿价的总体比价关系就会走向稳定,中国钢厂在矿价谈判中的力量就必然会加强。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平常心应对,切忌“情绪化”空喊。(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