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官员自身观念的转变。”得知新的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将出台,自主品牌汽车购买比例不得低于50%后,安徽省一家自主品牌汽车公司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过去屡屡碰壁的公务车采购经验,让他们对这项标准没有抱以太多期望。
事实上,从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诞生起,奇瑞、吉利、江淮、比亚迪均不懈地往公务车市场发展,但公务车的采购规定,却似专为“合资品牌量身打造”的一样,使得自主品牌进军公务车的大门一直未能真正打开。
自主品牌“败北”
“我们经常遭受政府部门的歧视性待遇,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和政府的有关部门签了采购协议,但经常出现中标也不履行情况。”一家公司负责人表示。
上月,该公司中标某省公务车采购,并和省政府采购中心签订了公务车采购协议。但具体需要买车的厅、局,却纷纷把资金投往雅阁、凯美瑞等合资品牌的车型。导致这个协议变成了中标却未能履行的协议。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的政府采购汽车政策是根据合资企业品牌和价格为基础制定的。”某汽车公司负责人说。
按照1994年实施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L(含3.0L)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 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L(含3.0L)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L(含2.0L)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客车、越野车等除外)。
在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眼中,这样的标准几乎是为合资公司量身打造的,自主品牌轿车鲜有吻合该标准的车型。目前国内自主品牌2.0L轿车多为10万元左右,自主品牌企业推出了2.0L以上的轿车并不多。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全国公务车上牌量为615426辆,政府采购奇瑞的汽车数量为14012辆,占全国2.3%。2008年,奇瑞汽车仅获得1.9%的份额。吉利、比亚迪获得的政府采购份额更低。
2009年6月,奔驰、宝马等高档的合资品牌汽车进入公务车采购清单,更是加剧了自主品牌车企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感受。
“政府采购对国外品牌的倾向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像奇瑞、吉利等汽车自主品牌远销国外,虽然入围政府采购的绿色清单,但采购量少。政府采购比较倾向于豪华品牌、大排量。”上述负责人表示,部分政府官员强调面子,对自主品牌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觉得乘坐自主品牌轿车“有损形象”。
艰难拓展
上周五,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传出消息,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为落实该要求,财政部正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纪委等部门研究起草《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管理办法》,研究确定自主品牌汽车标准,以控制公务用车采购的档次、价格,并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不过该项政策并未得到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的欢呼。“我们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部分官员并没有转变对自主品牌的看法和态度。”国内另一家自主品牌汽车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对本报表示,“虽然中央政府在宏观方面给予引导,但是地方政府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对自主品牌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更谈不上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2009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公布的“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共有38家汽车公司。其中自主品牌车企21家,车型达到60多款,包括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奇瑞东方之子等。合资品牌为55款。但多家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称,该名单并未增加其公务车销量。
“我们这么拼命做公务车,是因为公务车对普通购买者的带头作用。”一家自主品牌公司高管称,奥迪之所以在中国销量远超奔驰和宝马,即是因为奥迪作为“官车”形象,对普通购买者的影响力。
此外,有数据显示,2006年~2008年,政府采购公务车每年的金额约为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20%。2006年,中国大约有 350万辆公务车,这些车每年的养护费用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售前与售后高额的利润,再加上“官车”的美名,使得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涌向这一领域。(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