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1-12 15:16:04  兰格钢铁
    供大于求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供大于求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大量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我们来说现在遇到的问题则是全新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

    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说明当前的国内经济问题新特点,那就是我们第一次面临大范围的“产能过剩”。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商品总是短缺,当经济增长高潮来临时,有时是生活消费品,有时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供给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短缺经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紧运行”中。而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中却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从供给制约转变成需求制约。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难题

    目前,我国钢铁、纺织、有色、船舶、建材、化工、汽车灯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2008年我国有色行业中电解铝产能超过1800万吨,国内消费1260万吨。建材行业中水泥存在3亿至4亿吨过剩产能,目前仍有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煤炭工业中焦炭过剩产能1亿吨左右。以上仅是对我国工业主要行业粗略统计。据了解,当前我国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只达到60%到70%,正常情况应该在80%左右。

    现在社会一般将“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或者用“供大于求”理解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只有当“供大于求”的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时才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还应分为“即期产能过剩”和“预期产能过剩”。“即期产能过剩”是指当前的生产能力与需求量的比值超过了正常范围,主要表现为设备利用率低、产成品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企业亏损面大。“预期产能过剩”是指未来某时间内预期的生产能力与预期需求的比值超过正常的范围,主要表现为在建项目投资增长过快。

    产能过剩还有“相对产能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之分。“相对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绝对产能过剩”则表现为需求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但还在不断地扩大供给,造成绝对量的过剩。

    产能过剩还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的低谷阶段,产能过剩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既有企业发展规划的原因,也有经济周期的因素。从企业来看,为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不少企业的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的走向和幅度有时会大大超过企业的预测。

    自1825年在英国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以来,在长达180多年中,西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危机,每个7、8年就会来一次。研究生产过剩的著作和理论汗牛充栋,20世纪30年代虽然出现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宏观需求调控理论与政策,也没有有效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的出现。

    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的现象。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竞争的时候,产能过剩就对经济带来负面问题。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是:

    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以钢铁产业为例,外需萎缩和产能过剩导致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2008年11月份,国内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从当年6月份的最高点每吨6700元跌至3000元,下降50%多。

    产品库存量增多。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急剧萎缩,导致许多行业产能大量过剩,产品库存量大幅增加。2008年11月份化肥业库存达到590万吨,同比增加130万吨。

    金融风险增加。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增加银行呆账坏账,增加金融风险。银行在呆账坏账增加的情况下,信贷就会紧缩,这样对经济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贸易摩擦加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于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不仅会带来设备闲置,而且因为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扭曲,还可能扭曲“优胜劣汰”的机制,浪费我国稀缺的矿产资源,污染环境。

    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例如,水泥行业2008年就有125万人就业,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

    当我们告别商品短缺的喜悦还没有多久的时候,又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困扰。如果说西方政府和企业在180多年中在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话,对我们来说现在遇到的问题则是全新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

    供大于求在一定条件有积极作用

    我国最早出现某些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对某省为生产某种商品出现了上千家生产企业提出批评,认为是“一哄而起”,造成产品供大于求,形成积压,浪费了社会宝贵的资源和设备。

    当地主管经济工作的官员却对记者谈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是因为供大于求,才能形成竞争,才逼迫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千方百计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正是这种竞争,最终使当地产生出全国著名企业。

    “形成几家著名企业毕竟是少数,成百上千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倒闭,这是否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当地官员回答说,当地投资办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资本,追求财富是他们的本能。多数企业在产品供大于求局面形成之前已经把本和利润赚到手了。这些资本对市场变化反应敏锐,当他们发现自己现在生产的产品竞争不过别的企业,少赚和不赚钱后,又会捕捉新的商机。当地成衣、空调、冰箱、摩托车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当然也确有一些企业在竞争中破产、倒闭。但整个地区经济却繁荣和发展起来了。

    当时的采访,给作者一个深刻的印象:供大于求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供大于求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大量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产能过剩和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关系

    对我国产能过剩最早发出警告的经济学家王建认为,我国目前大范围的产能过剩是和我国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相联系。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因为产权不明晰和收入分配的严重平均主义,社会大众缺乏必要的社会压力和追求财富积累的动力,导致社会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人们的收入除了消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投资渠道,除了存银行获得利息外,根本没有合法的投资和财产性收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因此,总供求格局的长期态势是需求大于供给。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具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巨大作用,而且使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不再只是“消费资金”,而是成为了储蓄和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这次改革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改革,中国工业的许多产业出现了世界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竞争现象。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尽可能地调动各种可以获得的优势因素:低价格的土地、能源、矿产等,低报酬的劳动力,低成本的资金,低环境标准。这种激烈的竞争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至今仍遭到人们的批评。但正是这场改革,我国才能够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消除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特征,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大幅度提高,有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

    我国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导致基本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也改变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制约转变成需求制约,这种转变主要是发生在本轮经济增长的高潮中。

    以往的经济增长高潮中,由于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国内供给不足,总会引发大量进口和贸易逆差,以及国家外汇储备的明显下降,但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过程中,却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明显扩大与外汇储备猛增的趋势。

    以往的经济增长高潮中,GDP增长率上升到10%、工业增长率上升到20%后只能维持2年左右时间,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中,两者在这个水平上运行了5年时间。

    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以前,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是常态,在经济增长高潮到来时会更加突出,而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中,这些瓶颈虽然也出现过,但很快就被突破。例如到2005年初钢材价格就开始下降,到2006年电力供应紧张也全面缓解,主要瓶颈部门都在两年左右时间内,就从供应紧张转向供求平衡,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产能过剩了。

    这些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都是中国经济的总供求格局从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转变的反映。由于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而消费倾向下降,使投资可以获得充足的来源,就可以迅速突破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瓶颈。2000年至2005年,我国投资率逐年上升:36.4%、38%、39.2%、42.2%、44.2%和44%。由于储蓄增长速度超过了投资增长速度,社会的剩余产品大量增加,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投资需求,还可以有大量产品提供出口,使投资与贸易顺差增长保持“双高速”。从另一方面看,则是消费率不断下降。与投资率逐年上升相对应,最终消费率逐年下降,自2000年开始:61.1%、59.8%、58.2%、55.4%、53%和52%,到2008年只有38.9%。

    因此,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是产权制度改革导致分配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分配差距拉大导致储蓄率大幅度上升,储蓄过剩导致投资高增长和不断下降的消费率才形成的。

    另外,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一些行业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由于我国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还在于生产要素成本价格扭曲,如资源价格被低估、环境成本没有估计足,而导致存在大量的技术水平低、工业落后的高耗能型企业。

    解决产能过剩有三个途径

    当前,我国如何应对第一次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是很迫切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我国目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是相对的,比如被经常引用作为产能过剩代表的钢铁,目前产能过剩达1亿多吨。但用发达国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和人均钢铁保有量看则是不足:我国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公斤,人均钢铁保有量才1吨多,而发达国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达1吨,人均钢铁保有量达20吨以上时,钢铁产量才开始下降。

    第二,国家也像家庭一样,有东西总比没东西日子好过。

    第三,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在改革前后30年,因为保耕地原因采取限制城市化政策,使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如果城市化需求被释放出来,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则会迅速消除,中国经济增长又将进入到一个长期较快发展轨道。启动城市化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一段准备时间,目前应抓紧时间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技术改造。对于目前产能过剩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提升技术水平。进入门槛低的产品,如果技术含量低、能耗大、安全性能不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最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因此,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兼并重组。对于绝大多数的产能过剩的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可以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总量和优化结构。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提升实力;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大企业来说,兼并本行业的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而且可以兼并本行业外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统筹兼顾。当前我国先进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能利用充分和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性问题并存,是我国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问题。因此,不应单纯控制投资规模,而应将扩大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并举,避免一刀切,防止出现低水平产能过剩。同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两手抓,一要通过结构调整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调节产能存量。二要采取多种政策手段启动最终消费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

    头条连接:钢铁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我国新增粗钢产能3200万吨,产能达到7.5亿吨,而实际产量需求仅为5.97亿吨,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要更加关注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机会。

    总体来看,2009年拉动钢材消费的主力为交通、建筑和汽车行业,用钢消费增长率分别为104.7%,26.9%和25.8%。

    我国钢材的高库存也将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到去年11月份,长材库存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扁平材库存来看,社会库存一直维持在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2010年,钢铁行业总体的趋势是高产量、高库存,钢材价格将在产量、需求、心态的多重因素中处于波动状态。2010年钢材价格的波动周期将会缩小,平均5-7个月将会出现一个周期。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