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日前宣布,从今年起,在中央企业范围内全面开展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将中央企业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而随着这一工作的进行,整个酒店行业也将再次生变。
那么央企酒店这一巨大市场将何去何从?未来的酒店业会因此而产生何种变化?行业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局?带着这些问题,本期三人行栏目请到了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张明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和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就让三位专家为我们指点央企被剥离酒店的发展之路。
有利酒店市场体系形成
谷慧敏:对于酒店产业以外,整个央企改革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集中主业无疑会提升央企竞争力。对酒店业而言,对酒店市场化和非市场化部分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我国的酒店业发展其实有些扭曲,一部分完全市场化的酒店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但一些以央企酒店为代表的“隐型”酒店,采用的是非酒店的运营模式,对整个酒店业的发展形势不利。
张明厚:从央企酒店的管理方看,过去央企一些宾馆酒店的管理者常常是酒店的业主方,并非专业的酒店管理人员,不利于酒店业的市场化运作。将这类酒店集中到以酒店为主体的酒店中去,对整个行业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张辉:将“分离的非主业宾馆酒店通过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市场转让等方式,重组到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优势中央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合并同类项的过程。这对于酒店的集团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谷慧敏:央企酒店业重组可以将酒店市场捋顺,促进酒店业走向正规,也有利于我国酒店市场体系的形成。
张辉:没错。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使原先一些央企旗下数量少、规模小的酒店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集团化发展,拥有统一的酒店标准、物流、采购以及销售渠道等,这对中国酒店集团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重组的酒店将接受市场充分竞争,有助于提升酒店效益,可以脱离过去可能存在的低价竞争方式。
张明厚:是的,央企酒店重组可以使原央企旗下的酒店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经营效益也将得到一定提升,有助于国有酒店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可并入港中旅和中国国旅
张明厚: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并不关注企业的规模有多大、拥有酒店数量有多少,在做大还是做强的问题上,我关注的是如何将品牌做强。现在本土酒店品牌都不是很强,央企酒店重组后如何将酒店品牌做强,还要看其后续发展。
谷慧敏:央企酒店重组如果采取划拨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现有企业是否有实力接管。同时,把酒店资产划拨到一些集团中,可以使其规模扩大,但管理面临挑战。一些央企需要将现有文化同原有文化进行融合、整合,欠缺战略、管理等规划是不行的。我认为一些以酒店为主业的国企可以利用此次资产重组的机会,先建立整个系统,再通过资产换品牌的方式,换来或者收购来一些好的酒店品牌,借此对自身酒店品牌进行塑造。
张辉:我认为最好的整合方式是将央企剥离的酒店并入港中旅和中国国旅两大集团,港中旅有自身的酒店板块,拥有酒店管理经验。而国旅拥有全国性免税经营商、旅行社业务,再加上酒店板块业务,这就有助于打造以中国旅游集团为基础的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可以促使中国旅游产业“走出去”,提升品牌。
谷慧敏:对于本土酒店品牌,此次资产重组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将会使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优化产业结构,酒店行业将从原本零散的“春秋” 时期逐渐转入相对垄断的“战国”时期,引领行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可能面临无人接手困局
张辉:央企酒店重组面临着很多难题,从布局上看,被剥离的很多酒店是根据原有企业经营主业的分布进行布局,这与以酒店为主业企业依据市场客源的布局方式相比有很大差异。酒店运营有一定难度,同时这些酒店的规模大小不同需要整合,功能也需要调整。
谷慧敏:的确,央企酒店重组的难度非常大,首先这些酒店面临着谁来接的问题,在没有很好的投资和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酒店有可能面临着无人接手的困局;同时以往不完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需要接收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将这些酒店推向市场的良好初衷不易实现。
张明厚:目前后续具体划拨方案、需重组央企宾馆酒店的区域分布、经营档次以及酒店类型尚不明确,而这些酒店资产结构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目前很难判断央企酒店重组对酒店市场格局会产生何种影响。
谷慧敏:我认为会出现以较低价格转让部分酒店的现象,这是一种“短痛”的做法,将加速实现酒店业的转向,相信经过3-5年的整合过程,经过了大裂变、大发展的中国饭店业将可能有实力叫板国际酒店大品牌。(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