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寻找有机扩张 融资并购步伐启动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2-20 9:13:37  兰格钢铁

    融资1.5亿美元之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有个新说法,即公司的业务将不再局限于内生式增长,将酝酿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系统化搜寻,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物。

    在IT界,基于细心的研究与搜寻,然后决定采取收购、参股在内的相应策略,一直是IT大佬惯用的竞争策略。PPLIVE现任CEO陶闯曾经任职微软,负责互联网业务的全球产品开发和商务战略,其对视频网站的洞察一定程度就来自微软。据陶闯介绍,自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商业模式诞生伊始,包括微软在内的互联网业内就跟踪得非常勤块,一直延续到2008年下旬,意识到分享网站存在运营成本和内容不可控性等因素的制约,微软才基本停止分享类视频网站的投入。

    然而,并购前的系统研究工作,似乎并不应该仅仅限于追求“new new thing”(新新事物)的IT圈子。以打造投资控股型公司为追求的新华都和复星集团为例,新华都总裁唐骏曾经表示,公司在参股青岛啤酒 (600600.SH)、云南白药之前(000538.SZ),他和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就各自领衔一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负责数家潜在的投资对象,事先进行接触,进行跟踪,而青啤与白药都在研究名单之列;而复星集团在参股分众传媒(Nasdaq:FMCN)之前,也已在系统跟踪中国服务业、快消领域的领军企业,共有四五个团队,每个团队跟踪四五十家上市公司。对新华都、复星而言,首先是有准备的头脑,接下来就是静待机遇的降临了。

    当然,大多数公司更倾向于寻找内生的有机增长,但这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关注并购整合这样的机会,为此,系统内的研究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技术升级或者产业变迁迅猛,CEO们也许已经无法就大量的技术细节独自作出判断了,TCL集团(000100.SZ)的李东生反省汤姆逊彩电并购案时,承认在“CRT最终会转向PDP(等离子)、LCD(液晶)或者DCP(背投)何种技术时,存在严重的误判”,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一句,在并购前,TCL内部是否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为他的决策提供足够独立、全面、及时的行业信息,来帮助其进行判断?

    其次,产业间“跨界”竞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产业边界”越来越充满弹性,定义竞争环境的变量也越来越多,到处充斥着草根创业的热情,“快公司”的体量、规模可以在VC、PE的催生下疯涨,决策层很难预知未来的对手会从哪里冒出来,也更加需要时刻保持灵敏的触角。比如,现在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与苏宁有了正面竞争,可你能想象,2007年的时候,领导着一家数百亿市值公司的苏宁决策层,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会在意一家B2C网站得到一笔1000万美元融资这样的新闻吗?更何况他们还没有在网上卖大家电呢。一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京东,成百上千的B2C网站在生长,有的还将触角伸到了移动互联网,保不准其中一家就是未来京东的替代物。

    最后,要去真正发现、了解一个合适的并购对象,往往并不容易。进行并购的公司经常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要么为一家成功公司支付高价,要么通过讨价还价购买一家境遇不佳的公司;糟糕的是,有权作出并购决策的CEO也许还对并购对象一无所知。根据《郭士纳和IBM十年转机》一书的记载,咨询顾问出身的郭士纳拍板收购莲花软件的时候,他只知道莲花软件公司的Notes产品对IBM很重要(甚至未必确切了解其重要程度),但却不了解该产品研发的核心领导人,以及他的去留对于这宗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并购案有着怎样的意义。比李东生幸运的是,郭士纳有专业的支持团队,向他说明那位研究主管意味着什么。

    李东生对于汤姆逊并购案有这样的总结,“决定不能由老板一个人来决定,要依靠自己的管理团队。”不过,在举手表决时,如果参与投票的董事们对于CRT之后的技术走向,还是不甚了了,团队的互补性仍然是值得怀疑的。企业并购,不妨套用胡适先生做学问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过,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或许是将顺序倒过来:系统内一直存在这样不断求证的组织,以便为领导层随时迸发的“大胆假设”提供佐证。(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