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航运业竞争不如竞合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7-5 10:04:11  兰格钢铁
 

    从巨亏到盈利的两重天
    “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记者:在2009年报表中,中国远洋以75.41亿元的巨亏居于上市公司亏损榜的第一名,2010年第一季报却立刻咸鱼翻身,取得营业收入174.05亿元,同比增长58.7%。为什幺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张良: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信心危机,最终带来欧美的消费危机,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货量。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供应商需要补充前两年的库存消耗,于是航运企业的货量就上来了。
    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亚欧部分航线的集装箱运价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而且有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就是回程货(从国外返回中国的货物)开始大幅增加,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记者: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看天吃饭”的航运业几乎滑入谷底,而且无力还击。从这场经济危机中,中国远洋学到了哪些经验?
    张良:航运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通俗的说就是“海上拉脚”的角色。现在,中国远洋已经发生了很多结构变化,比如我们的中远散运现在就是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但是船东,还是租船人,同时又是经纪人。依靠经营理念、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目前中国远洋在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仅经营集装箱航运和干散货航运业务,还经营着船代、货代、码头和物流业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平缓企业由于行业特性所决定的规律性波动。比如一个业务曲线的波线和另一个不同,二者相抵,这个企业就是健康稳定的企业。记者:目前欧债危机也一直很不明朗,航运业会不会再遇一次全球性的“寒冬”?
    张良:经过了经济危机,船公司肯定会吃一堑、长一智。事实上,对于经济危机航运业最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毕竟我们一天开几艘船,能直接感受得到。我个人认为,这次欧债危机对航运业的影响肯定会有,但不会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席卷全世界。
    抱团取暖,不如携手资源
    “我们更看重的是延伸和合作,关键是资源型的互补。”
    记者:中国远洋2008年曾经在FFA(远期运费协议)交易损失近40亿元,FFA一度被业内质疑到底是套保工具还是洪水猛兽。现在中国远洋怎幺看待FFA?
    张良:我认为FFA是配合干散货航运的远期合约的一种套期保值工具。中国大型企业必须要掌握它,否则不会了解国际新型的东西。但是如果运作不当,它的风险确实很大。FFA的作用是远期探路、风险对冲。航运业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以租船举例,从理论概念来说肯定是在低位租船,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分析判断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其实导致FFA巨亏的根本原因在于大环境,经济危机让全世界的船公司都大伤元气。在过去的一年里,船公司最喜欢的是不是“抱团取暖”?
    张良:从竞争到竞合,这种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一个行业里的其他竞争对手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协调配合,是共渡难关的好办法。以集装箱航运为例,由中国远洋、川崎汽船、阳明海运和韩进海运组成的CYKH绿色联盟就经常进行舱位互换。
    对于中国远洋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延伸和合作,关键是资源型的互补。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船队,再收购任何一家都没有意义。目前中国远洋与多家大型企业有着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比如在2004年就与宝钢集团签订了长期运输协议。
    记者:竞合的结果是,全世界目前大概有263艘集装箱船闲置在港口,船公司之间的这种“默契”对于现在运价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毕竟是逐利的主体,这种彼此默契会不会很快被打破?航运业还面临哪些隐忧?
    张良:随着航运价格的持续高企,现在货主开始找船、投资者开始找船,可以说新一轮经济周期很快又要开始。随着航运业的回暖,世界资本又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轻易进入航运的企业会给航运业带来麻烦,因为一些投机者并不具备班轮运输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的沿海运输都出现了经营分散、恶性竞争等问题。航运市场需要理性,呼吁市场监管。
    记者:只要有钱,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造船,但是造船却是一门大学问?
    张良:是的,航运企业第一大成本就是造船,如果造船时成本很高,分担到20年的折旧费用就会随之增高。第二大成本是燃油、船舶修理等。
    以前行业内有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些话并不是绝对的。中国远洋的选择是优化组合,因为管理学有一个管理幅度的问题,你可以管好五六条船,但不见得管得好五六百条船。现在,中国远洋所有船队都是通过“自有 租赁”的方式打造船队,实现从拥有向控制的转变。不过有一点是必须的——自有船舶是基础。
    从船长变身“船王”
    “我们从来没有船王的概念”
    记者:您曾经有过6年左右的船长经历,生活、工作在与世隔绝的甲板上,船长的工作经历,对您今天的管理风格有什幺影响?
    张良: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船是海上漂浮物,游荡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文化,远离亲人远离组织,悬挂五星红旗的船舶就是浮动的国土。无论是海啸还是台风,都需要快速处理。这段经历培养了我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尤其是应急处理的能力。
    记者:提到应急处理能力,航运业最特殊而危险的情况就是遇到海盗。您自己也曾经说过,一度最担心的事情是海盗。中国远洋怎幺规避海盗风险?
    张良:现在海盗从范围、区域和活动方法来看都在发生变化,防范起来也越来越难。事实上,容易被海盗劫持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船速慢,二是船舷低,三是防范松懈。比如船队速度超过20节的集装箱船很少被劫持,相反,油轮和散货船一旦装满货物,船舷就和水平面接近了,很容易发生危险。
    现在对抗海盗的方法主要是改变航速和航向,或者利用水枪等防备手段阻击海盗。如果僵持时间长,也可以利用无线电通讯网向任何临近的国家求援。
    记者:目前中国远洋旗下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队,以及排名世界第五名的集装箱船队,您有没有意识到中国远洋处于世界的船王位置?
    张良:尽管中国远洋拥有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队,我们却从来没有船王的概念。这是由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毕竟我们是国有企业。坦白说,我对世界第几不感兴趣,这个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船舶吨位的载重概念,我看重的是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如果从全球的船东中挑选,中国远洋对标的对手是谁?
    张良:中国远洋只是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卓越。以前航运业“四年一周期”的说法已经改变,这次危机的周期只有两年时间。因此我信奉的理念是,经营理念、思想手段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船长”张良
    中国远洋总经理张良与媒体交流时坦诚、直率、谈吐风趣。
    21岁离家的张良在船上度过了15年时光,其中有6年担任船长。长时间在水上漂浮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在封闭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种强大的考验。“这对我日后的影响非常大。”张良承认,一船之长的角色赋予了他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接手中国远洋之前,张良曾担任中远散运总经理等职。浸淫航运业多年,让他对这个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航运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教科书上说是将货物从甲地位移到乙地,对我来说它就是‘海上拉脚’。”
    不过今天,这个海上拉脚的行业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比肩而立的国际航运巨头、瞬息万变的市场走势。对于张良来说,依然延续着曾经的船长角色,而他的新难题是:如何驾驭拥有439艘船的中国远洋“超级巨轮”驶向全球。
    远洋出身的员工都似乎有种“霸气”,这种霸气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他们要时刻面临可能出现的海盗威胁,更在于竞争激烈的航运市场,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这艘“超级巨轮”的平稳航行。
    但这绝非易事。“单单是一个BDI波罗的海指数,就分为BPI、BCI、BSI、BHSI等指数,很复杂,相同指数下不同区域、不同货主执行不同的合同,经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张良认为,管理学有一个管理幅度的问题,当手下有五六条船时,经营不是难题;但当这个数字成百倍扩大,就需要经营者具备智慧的头脑与冷静的判断。
    张良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他最推崇的书是波特的《竞争与战略》,从这本书提出的精髓——低成本、差异化中,不难看出张良已经将它运用到中国远洋战略中。但是当有机会与波特面对面交流时,张良却因为波特对中国企业家的某些误读而据理力争。“他是一个非常棒的管理学家。”但张良认为,这些世界一流的管理学家更应该了解中国。
    今天,航运市场似乎变得更加叵测。“比如大家都知道低点买船,但是如何把握住最低点?这是一个难题。”
    在瞬息万变的航运市场,张良认为“感觉”很重要。在行业浸淫多年的丰富阅历,赋予了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但归根结底,中国远洋的成功必须走上一条规模化的道路。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喻,苹果哪里最多?不是产地,而是集散地。”张良认为,“出处不如聚处多”这个简单的道理拷贝到航运企业,就要求公司必须具备规模、品牌和实力。“如果有货没有船的找你,有船没有货的也找你,这个公司就能真正做起来了。”
(中国经营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