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我们中国人是最善变了。在俗语当中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在企业当中,也有经常拿改变说事的。在产业和企业里面,也是改制、改革、转型、升级,搞得鸡飞狗跳草木皆兵。这不,中国汽车产业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言论纷至沓来莫衷一是。只是,跟风炒流者多,切中时弊者少。
中国汽车战略转型迫在眉睫,这是一个不容争议的话题,而且早在十年前就应该被付诸实践了。目前,论证这个话题的主要因素来自于诸多现实压力:品牌多、市场乱、基础设施多、重复建设多、产能闲置多、研发实力参差不齐、研发项目分散、研发资金分散、零部件不成系统整体技术力量极弱、环境破坏能力强、营销策划水平低、售后服务体系散乱差仍未得到有效改观等等,导致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一个中低级化的汽车市场,并未进入成熟、服务化的运营轨道。那么好吧,是该转型了。可是为什么转型?怎么转?转向何处,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都对产业战略转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上的认识误区。
所谓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归根结底就是中国汽车企业的战略转型。如果参考教科书上的说明,我们可以认为,汽车企业战略转型是指汽车企业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汽车企业重新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竞争形态的过程。而从目前国内自主汽车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促使其实施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扩大市场份额和创造新的利润来源寻找可行性的、新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很多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是旗下汽车产品销量的节节攀升,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又是企业自身赢利能力的止步不前,企业整体利润长年居于低下水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汽车企业往往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来获得利润更高的产品,或者通过挖掘汽车市场的“蓝海”或某些正在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来提升其赢利水平。
二是为了应对本土汽车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引导下,国际上众多的汽车企业巨头纷纷选择到中国来合资建厂。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汽车巨头更是加大了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步伐。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合资品牌汽车已经占据着我国汽车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虽然单从汽车销量上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销量也保持的快速增长,但与合资企业相比,留给中国汽车企业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随着合资品牌不断加大在经济型和微型轿车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度,自主汽车企业传统的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通过加大在中级及以上级别汽车市场的竞争等手段就成为自主汽车企业应对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的巨大变化而所做的战略选择。
三是为了预防实施兼并重组后留下的“后遗症”。在汽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兼并重组能够快速提升自身无论是在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能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成本竞争优势。但是,实施兼并重组对汽车企业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兼并重组后的企业的运营能否实现顺利磨合,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一旦执行不力,往往出现“机构麻痹症”。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就必须对组织机构实行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再造。
实际上,促使汽车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诸如增长企业的活力和生存能力等。但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讲,促使实施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无非就是“为扩大市场份额和创造新的利润来源寻找可行性的、新的路径和方法”和“为应对本土汽车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的巨大变化”两条。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就不能单单依靠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在整个战略规划,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