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 年起,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经过了26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大众汽车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虽然取得的各样成绩令人瞩目,但大众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斗争”始终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不论是几年前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进口大众的销售网络整合,还是如今的大规划人事调整,都能看出大众为能更好的控制中国市场所做的“努力”。
一、大批德方高管进驻合资企业 全面把控各职能部门
早在几年前,大众汽车曾计划推行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进口大众的三网合并,实现以大众为主导的销量网络,淡化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概念,从终端销售层面开始控制两家合资厂,而那时苏伟铭还是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是这项改革的忠实支持者。不过由于来自合作伙伴的阻力改革没有成功,但这仅仅是大众改革的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同样“用心良苦”。
在07年3月建成投产的一汽(大连)发动机厂,具备年产30万台高效节能“TSI”发动机的能力。根据大众(中国)发布的“动力总成战略”,到今年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所生产的全系列车型,都将装配油耗和排放更低的发动机。 这就意味着,不仅一汽-大众要从大众(中国)那里“要”技术,就连上海大众也要采购来自一汽-大众的“TSI”发动机。这将是牵制两大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同时在今年一场人事斗争大幕也正式开启。
在目前国内的汽车合资厂中,一般都会设置一位外方总经理和一位中方副总经理,以便权力的对等和制衡,总经理之下的职位则根据需要分别由合适的人选担任,无论是来自中方还是外方。比如市场宣传以及销售公司,一般由更了解中国市场的国内经理人担任要职,而现在大众汽车已经不再满足于此,已经开始推行双总监制度,后续很可能延续到更低的职位。
据内部人士介绍,大众在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推进双总监制度,凡涉及总监职位的部门,都有一中一德两位平级的总监共同管理,连各区域也都派遣了德方人员,可见大众的触角无所不及。据了解,此项特别的人事调整在一汽大众推进的比较顺利,但受到上海大众方面的抵制,但在7.17日的车祸事件后,大众德方利用权力真空期快速推进,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又有大批德方人员进驻管控了上海大众的重要部门。可以说,这样自上而下全面掌控可是不多见的,看来大众汽车中国区的一系列改革将开启。
二、回复集权管理 从合资公司全面收权
除了加强南北大众的掌控之外,曾被取消的奥迪(中国)也在去年恢复,在06年奥迪(中国)的各项职能被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接手。从合资公司的建制来看,无论是奥迪(中国)、奔驰(中国)、宝马(中国)、日产(中国)等这些职能部门,都是负责车型的引入、品牌宣传、链接合资厂与总部的纽带等重要工作,而当初被取消很大的可能是不能胜任上述的工作,因此被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所取代,不过在几年后的09年4月,奥迪(中国)正式恢复,它直接向奥迪公司董事会汇报,此举意味着奥迪对中国市场控制权跨出实质性的一步,强化其在采购、销售等上下游重要环节本已十分强势的话语权,使其在华利益更大化,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的很多职能已被奥迪(中国)收走。这样的取消再恢复不难看出大众的迂回战术利用很有效,在弱小时表现弱势在强势时绝对足够强大。
大众不仅仅是恢复了奥迪(中国),在斯柯达品牌逐渐在国内站稳脚跟之际,斯柯达(中国)公司也正式成立,首任总裁罗凯福也开始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大众中国总部正式办公。这样部门的成立,斯柯达品牌将面临新的“挑战”。以往如车型引入、产品零部件国产化及采购、品牌宣传等都是由上海大众下设的斯柯达营销事业部负责,随着斯柯达(中国)的空降,事业部的命运很可能如奥迪一样,比如想引入一款新车型,以往是由斯柯达营销事业部一手负责,而现在则要通过斯柯达(中国),然后再上报到总部,这样的过程肯定会令上海大众不爽,而斯柯达(中国)未来涉及的部分肯定不限于此。
三、大众进口车业务同样一手掌控
作为比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在进口车销售上并没有选择相对“省心”的区域总代理,这也省去了几年后再想掌控代理权而与经销商PK的麻烦,虽然前些天大众进口车的表现并不好,而随着原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苏伟铭就任大众进口车公司董事长,大众进口车从年销几百辆提高到如今的4万辆,业绩的取得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大众汽车的直接掌控,才使得苏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经验也让大众汽车看到了直接掌控的好处,由此而进行对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奥迪以及斯柯达的收权,希望它们按照大众汽车的思路发展,不被中国的合作伙伴所左右。
应该说,伴随着大众2018战略的进行,大众汽车中国区的全面改革也在进行中,涉及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奥迪、斯柯达以及大众进口车,掌控收权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后续还将面对中国合作伙伴的阻力,改革是否会向大众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网上车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