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楼市泡沫的增大和通胀压力的加大,有关部门不惜祭出了诸如限购令这样的行政手段,逆全球宽松政策之道的加息措施也紧接着推出了。这些无疑表明了管理层抑制资产泡沫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坚定态度。然而,当前面临的难题是,房价尚未实质性下跌,而粮价却已大幅度上涨。
当前,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强力打压下,各大城市的楼市,虽然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环比下降明显,但是房价并没有出现如期的实质性下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人担心调控政策一旦放松,被抑制的需求就会集中入市,到时房价将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民众这样的担忧来源于他们的亲身经历:钱是越来越贬值了,但房子是越来越贵了。最近,媒体披露的“四川阿婆33年前存款400元,现连本带息仅835元”,又为他们的担忧提供了一个鲜明生动的例证。
“四川阿婆33年前的这400元,当年足够买一套房子,但如今却只能抵一瓶茅台酒,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到了。”民众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这种悬殊得可怕的对比背后,是这些年来我国币值的不稳定,其背后是人民币的超发。
我国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联系汇率制度安排下,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速的超乎寻常,从2003年1月的304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9月末的26483亿美元,外汇占款最终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在联系汇率制度安排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大大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2009年我国实体经济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但广义货币却高出美国近5%。
不论是货币化的增长速度,还是M2/GDP的比例,我国都创下了世界纪录。我国核算GDP是从1985年开始的。1985年,我国M2/GDP为60.8%,但到了2009年12月末,我国M2为60.62万亿元,GDP为33.53万亿元,M2/GDP已高达181%。
让人吃惊的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如此迅猛增加,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通胀,这曾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其谜底其实就在于先是我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住房分配货币化”这样的货币深化,后是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飙升,让房地产承担起了吸纳超发货币蓄水池的功能。
今天,在新一轮量化宽松的全球背景下,世界泛滥的流动性正通过联系汇率的“渠道”,让我国的“货币洪水”呈现汹涌澎湃之势——
今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亿美元,较二季度末增加了1940亿美元,其中9月份单月外汇储备增加了1005亿美元,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而与此同时,据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168.8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减少15.7%,降至5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显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热钱正在大规模流入。
为对冲外汇占款渠道基础货币增发带来的压力,央行虽然对6家银行实施了差别准备金率,加大了回收力度,但完全对冲得了吗?据央行数据,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2896亿元,较8月份2401亿元的规模继续环比上升,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许多人预计今年年底,我国M2/GDP将会接近甚至超过200%。
在“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现在除了农民的土地,似乎没什么资源可供货币深化了,于是有人就将眼睛盯上了农民的土地。11月2日《新京报》报导的《多省撤村圈地意在土地财政》,这里面冲在前面的是“干部”,但在其背后推动的其实是“货币”。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遭到了农民强烈的抵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农民土地的货币深化,进展得似乎并不顺利。
现在,货币洪水已开始汹涌澎湃,房地产这道蓄积货币洪水的“拦水坝”已经扒开,而新的蓄积货币洪水的“蓄水池”尚未建起,货币的洪水自然就只能四处泛滥了。货币的洪水泛滥到农产品,农产品价格就屡屡刷新纪录了。
房价尚未跌,粮价却已涨。是截断导致货币洪水泛滥的联系汇率“渠道”,还是继续将货币“洪水”引进农民的土地将其予以货币深化?解决历史性的难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大智慧。
文章已发2010年11月8日《中国房地产报》,发表时略有修改。
(来源:搜狐财经博客 作者:章林晓)
兰格钢铁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兰格合作媒体,兰格钢铁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