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国内船配企业新接订单量较去年普遍回升,船用设备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船配企业新技术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并且在动力推进系统、电力推进系统集成打包供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虽然前三季度大型骨干船配企业产销量较去年有所回升,但是中小企业以及地方船配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品交付形势并不乐观,船配市场仍显疲软。目前,我国船配业依旧面临关键设备进口大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以及欧、日、韩船配企业激烈竞争等内忧外患。
市场略有起色竞争却在加剧
据了解,前三季度,国内船配企业整体接单量较去年有所回升,特别是部分大型船配企业接单量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大多数小型船配企业也已开始批量承接新单。
其中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前三季度新订单量突破500台,超过去年全年的接单量,且产销指标同比大幅增长,生产经营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截至9月30日,该公司已交验柴油机415台,前三季度的产量接近去年全年产量;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前三季度产品总销售额达10亿元,仅船用平板车销售额就近1亿元。针对多变的市场形势,有些船配企业也开始积极向新市场进军,比如,有的船配企业原本只生产远洋船舶的配套产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也着手为在长江内河沿线运行的船舶配套产品。
尽管如此,但并不是所有船配企业都能实现接单、销售“双丰收”。浙江一家私营船配企业负责人就表示,由于感觉船市尚未复苏,其今年的生产计划是参照去年船市的情况制定的,由此导致今年生产量下降了20%,而且,产品利润空间很小。不少船配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造船企业大多在建造两年前的订单船舶,今年新采购的船配设备较少,而且,对于柴油机等制造周期相对较长的船配产品的购买需求不大导致有些已生产出来的配套产品根本找不到船舶。再加上近几年来,国内地方民营船配企业增多,设备供应商随之增多,造船企业大多货比三家,而国外船配企业又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这一切都使得船配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预警信号出现内功仍须苦练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船配企业的危机意识都有所增强,而通过苦练内功、降本增效、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措施来提高竞争力也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法宝。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船配市场开始向企业发出预警信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船东对高、精、尖配套产品的需求增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势必导致国内中小船配企业因达不到规范要求而面临“断粮”危机。其次,各国船级社对产品的认证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的产品不能符合行业新标准开始成为一些配套企业的新瓶颈。再次,目前,国内外造船企业逐渐倾向于集中选择国内一两家有实力的供应商,采取整体集中打包配套服务的方式,避免因供应商较多带来的管理繁冗的问题,造成中小船配企业生存状况恶化。最后,一些船级社的规范、准则对本国配套产品有“变相保护”的倾向,使我国配套产品很难打开国外市场局面。
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国内船配企业应该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狠抓管理、质量、研发和营销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工作,不断提高设计和研发能力,建立、健全全球售后服务网络,调整产品和业务结构,研制高端新型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市场萧条与激烈竞争的局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就对记者表示,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以及能提供国际售后服务的企业将在未来的船配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而且也较容易获得国际大船东的青睐。
(中国船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