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148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总额为113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口总额为10140.4亿美元,同比增长42.4%。贸易顺差为1206亿美元,同比下降10.4,仍保持了自2009年以来贸易顺差持续降低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放松管制,开放市场大门,大力支持国际经济往来活动,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尤其是1994年,进出口首度由逆差转为顺差,在随后的11年也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尽管顺差规模不大,占GDP的比重大体保持在3%以内,但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净收入不断提高,外汇储备日渐丰富,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也日益提高,迅速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行列。同时,顺差的逐年扩大不断提高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使我国充分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
然而从2005年开始,中国出口大规模增加,贸易顺差骤然上升,2008年贸易顺差一度达到29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高达6.9%。巨额贸易顺差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对我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首先,巨额贸易顺差造就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增加了外汇持有成本和风险。外汇储备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即在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和潜在损失的条件下,有足量外汇用以调节短期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汇率基本稳定。而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远高于适度规模,并且差距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过度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本应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且外汇储备的结构过于单一,美元资产占比过高,一旦美元出现贬值,外汇储备会出现较大缩水,因此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较大。
其次,贸易顺差的攀升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和美元的供给增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而预期的加大又会进一步导致资本净流入,从而强化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不得不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债券,被动扩大货币投放量,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增加了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投机的机会。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不断增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也被削弱,央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两难选择。
最后,巨额贸易顺差使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我国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挤占了贸易国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出口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对其国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因而这些贸易大国采用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大做文章,施加压力,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出口企业在其中也遭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这给我国未来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顺差出现了连续的下降。2009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幅度达34%。尽管巨额贸易顺差额有所改善,贸易平衡状况有所缓解,但是要合理缩小贸易顺差,使其降至适度区间,单靠人民币升值是不能彻底解决的。从2005年到2008年的汇率走势和进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并没有有效地使进出口差额减少,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因为,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作为第一大贸易方式,占据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加工贸易顺差也成为贸易总顺差的重要来源。人民币升值降低加工贸易进口零部件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加工产品出口价格的上升,因而加工产品的竞争力不一定被削弱,所以说加工贸易受汇率的影响有限。而且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出口降低很可能对出口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引发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这种牺牲出口的方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因此,要解决贸易顺差问题,真正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良药在于调整贸易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调整经济结构,这样才能将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病根彻底拔除。
调整贸易结构关键在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长度,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的无技术加工向设计、研发、批发和零售、服务等内容延伸,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加工贸易,让企业走出去,建立跨国公司或开展外包业务,实现加工贸易“走出去”。
调整产业结构关键在于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随着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应突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现状,淘汰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产业,限制一些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进行区域间分工与合作;在出口产品易遭受反倾销的产业中,提高该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差异化,改造劣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产业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立足于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保障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保障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配置,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来源:搜狐财经博客 作者:郭田勇)
兰格钢铁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兰格合作媒体,兰格钢铁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