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配业:重伤重治 火拼加剧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11-19 10:11:24  兰格钢铁
    与造船企业相比,船舶配套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危机爆发后,世界船配业遭到设备订单被撤、生产计划调整、价格大幅下挫、企业收益减少等一连串打击。除寻求政府的扶持外,各国船配企业也在苦思对策,最后将目光落在了新市场和新技术上,如MAN柴油机公司将部分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并与韩国大宇造船与海洋合作开发低温高压天然气供应系统。然而,世界船配业尚未走出困境,要想恢复元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受冲击最重低价竞争更猛

    过去两年内,各国船配企业普遍遭遇船用设备合同被撤、推迟交付期或改变配套产品种类等情况,新设备订单锐减,手持订单大幅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超过50%的撤单率。其中,韩国与中国的船配企业订单被撤的情况尤为严重。

    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有些企业因资金不足而退出船配领域,有的甚至面临破产。如2008年年底,世界甲板机械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日本辻产业重工不堪重负,整个集团经营陷入被动,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各国政府大力扶持船配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造船国政府纷纷出台了扶持造船业以及船配业的相关政策。中国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并大力支持重点船用配套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

    日本政府也把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将支持船配企业与国外大型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改造及科研给予开发补贴。此外,其还将出台措施促进配套产品标准化,建立新的开发生产体制,实行税制保护;通过相关法律对船配业给予“享受补助、优惠税收”等扶持政策。而韩国政府无论是对造船业还是对船配业都出台了强有力的保护扶持政策,以确保造船业与配套业的同步发展。

    低价竞争白热化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船配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欧、日、韩船配企业纷纷采用低价竞争手段争抢市场,而不断扩大的亚洲造船市场及新兴造船国成为他们争抢的主要目标,其中,韩国抢占中国船配市场的势头最猛。2009年,已出现韩国船机企业以低于中国产主机10%-20%、低于中国产曲轴20%以上的价格争夺中国市场的情况,使中国船机及曲轴企业陷入被动境地。

    船配强国积极开拓新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欧、日、韩船配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2009年,德国船用柴油机巨头MAN公司关闭了位于丹麦腓特烈港(Frederikshavn)的低速发动机制造企业,将业务转向中国。瓦锡兰也先后关闭了位于荷兰德卢内(Drunen)的船用螺旋桨制造企业和位于荷兰兹沃勒(Zwolle)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将部分业务向中国转移。

    近几年,韩国的中、低端船用柴油机企业不仅扩大了其在本国的产能,而且在中国建立了整机厂和零部件厂。近期,其釜山市和蔚山市的配套园区均制定了大举进至中国市场的计划,并多次组团向中国、新加坡、印度和越南等国家的大型船企宣传推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日本在韩国和中国的造船份额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再次选择了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过去几年,日本已在中国建立了几十家独资和合资船配企业,目前又在大力开拓越南、印度、巴西等新兴造船国市场。

    节能环保型设备受青睐

    近几年,随着国际造船新规范和新标准的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研制符合国际标准的环保、节能产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为满足船东个性化需求,获得订单,进一步加快了绿色产品的研制步伐。

    过去几年,日本船配企业积极应对新规则、新规范,依托技术优势实现差别化竞争,使其船配产品在与中、韩竞争时始终保持着有利地位。日本一方面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海事组织相关减排公约;另一方面在政府、造船及航运业合力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本国船舶减排技术设备的研发。目前,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已在环保型主机及辅机动力装置、推进装置、压载水处理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已取得国际最终认证或投放市场。

    调整发展格局加强技术研发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船配业遭受了严重冲击。虽然船配企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自身也采取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周期、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降低成本等措施,但面对市场的持续萧条及欧、日、韩企业在产品价格、性能等方面的残酷竞争,我国船配业的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国产船配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国内船配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占。

    当前,我国船配业要想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看待欧、日、韩企业近两年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举措,从中得到启发。

    首先,政府部门要对船配业的发展格局进行宏观调控。要加快实施船配业的整合,逐步培养规模大、生产效率高、产品档次高、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船配基地或园区。同时,要对产能已经饱和的船用设备项目进行调控,对目前国内依然短缺或处于空白的产品,制定鼓励政策使其实现国产化。此外,还应借鉴欧、日、韩发展船配业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国船国配”,做好进口船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国外一些船配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和制裁。

    其次船配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研发。当前,我国船配企业整体研发、制造、管理水平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差距巨大,可挖掘的潜力也巨大。一方面,企业要通过采取优化生产流程、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水平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技术革新,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力保市场地位;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抓紧研制符合国际规范的节能、环保和高效型设备,提高核心竞争力。

    再次,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建立、健全全球服务网络体系。国内船配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联手开展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工作,特别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要杜绝“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船配企业还要与国内船东和船企加强沟通,努力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市场,通过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合作双方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减小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航企、船企和配套企业的共赢。

    最后,以再创新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由于许多非船产品与船用产品有相似性,船配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非船产品上较成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争取研制出具有自主品牌的新型船用产品。同时,还可以把船用设备上相关成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延伸到其他领域中,如研制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及陆用设备等,以实现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万骏)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