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通胀是当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11-23 8:29:54  兰格钢铁

 
    上海证券报报道  管理好通胀预期与全力控制通胀,已经成为中国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因为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已超出市场预期,通胀有可能成为危及中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央行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风险。

    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天后,日前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联想上月央行实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这些行动都表明,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应对和控制略超预期的国内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取向的选择确实既关键又微妙。这是因为,一方面,上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过剩流动性仍将继续泛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将给全球新增巨额的流动性,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不利影响。据日前外管局公告称,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尽管这些资金未必是热钱。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因为过多的流动资金有可能加大中国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政策调控难度。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国内正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胀压力。由于年内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设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这使得当前货币政策将不得不直面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面对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明确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显示出央行对控制通胀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旦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时,首要的事情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钱过多”导致通胀的外因,然后是要管理好人们的通胀预期。其中,加息是防止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既有利于消除或减缓“负利率”现状,又可强化人们的实际通胀预期。另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加息也是防止通胀威胁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有力武器之一。
 
    在权衡国内外各种压力的基础上,央行最终选择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在外部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上升及全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的调控措施,反映了其明确和坚定的货币政策方向——管理通胀预期与控制通胀并举,已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

    确实,自今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加大,而加息可能会增强“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尽管如此,央行的加息举措表明,中国宁可承受加息后“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要控制通胀的态度与决心。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又实施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则充分反映了当前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威胁之一。或者说,控制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金融机构的健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等诸多货币政策目标之间需要有所平衡与取舍,这种平衡与取舍必定会产生矛盾,这表明要把所有的货币政策目标都一致起来是很难的,最后的取舍很难说是选对了包治百病的药方,当然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

    同样,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较为复杂,无论是采取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都应考虑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例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比较成功地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一年多来,央行不断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不断地吸收流动性,力争控制好通胀预期。并且,根据动态跟踪经济统计数据,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内容,做到既要注意通胀不能失控,也要考虑中国在全球复苏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取得货币政策的平衡效应。

    但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仅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似乎已经难以完成控制通胀的预期目标。此时,加息就成为应对通胀的有力武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通胀正在扑面而来。所以,积极应对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就是说,要综合运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潘正彦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