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论坛,我做了一个人民币汇率的演讲。论坛主办者在会前放了一个短片,介绍了中国造纸业辉煌发展的十年。接下来,第一个演讲嘉宾中国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先生,讲了宏观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增长十年。
我第二个演讲,我说,我想讲讲通货膨胀的十年。中国这十年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背后是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纸业发展为央行印刷货币提供了物质基础,央行印钞也刺激了纸业发展。
当然,这是玩笑。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这十年,正是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十年。 我们谈到物价时,常常认为统计数据与实际感受比较脱节,这表明消费物价指数CPI存在失真。尽管统计数据不可靠,但看看统计数据还是能给我们启发。
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从15万亿元增加到61万亿元。如果按照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中国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而中国GDP总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么多的钱,最终要体现在物价上。
现在舆论有种说法,是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了中国通胀。这种看法仅仅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认识到中国通胀的本源所在。
美元的确贬值了,并通过国际贸易和货币路径,将通胀压力传到其他国家。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大宗商品涨价;二是热钱流入高利率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并不是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是中国的货币发行失控。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的确,物价全面上涨的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量的结果。我从2009年初开始,就在多篇评论中提出过警告,中国增发货币必然导致通胀,但真相总是被各种说法掩盖。
中国货币增发的来源有二。
一是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导致基础货币增发,进而酿成通货膨胀基础。广义货币存量从2001年底的15万亿元,猛增到2009年底的61万亿元,而2001年底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采取鼓励出口政策,使得出口快速增长,而贸易顺差也随之大幅增长。 由于中国实行“结售汇”制度,这些顺差最后都转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中国央行为购买这些外汇,不得不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最终导致流动性扩张。在贸易失衡后,如果中国加快改革要素定价制度,包括让人民币升值,都会延缓出口快速扩张的势头,也就会减少顺差。但遗憾的是,中国因为过量流动性都流到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物价上涨压力不大,就放慢了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而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后,过量货币最后覆盖到实体经济。
二是刺激政策加速了居民通货膨胀预期。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也执行了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政策,但由于政策失误,财政刺激最终演变为信贷刺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演变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和货币增长出现超高速局面,进而引发了社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胀预期提高促成了通胀的自我实现,这一点在房价和其他投资品上体现的最为充分。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中央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政策,这使得房地产无法吸收过量流动性,进而货币之水向实体经济流动,最终出现物价全面上涨的局面。
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货币政策不当造成的,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
无疑,抑制通胀成为中国宏观政策首选。中国不但要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还要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只有让人民币尽快升值到位,才能减轻通胀压力。当然,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也让人民币压缩了升值空间。这就是说,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升值缓慢的代价。
(来源:搜狐财经博客 作者:刘杉)
兰格钢铁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兰格合作媒体,兰格钢铁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