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国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本报记者证实,明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重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主题将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加强“最后一公里”的小水利设施整修,以及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等。
同日,部分市场机构亦作出预测称,即将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水利建设将有远超预期的政策支持力度。
“今年上半年西南大旱和夏秋洪涝灾害对中央的触动很大,虽然今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脆弱,今后要继续保持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上述专家称。
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农村工作即已特别突出了农业增产目标,以降低长期通胀风险。记者了解到,目前决策层已从中长期的角度,开始重视扩大供给等缓解通胀压力的基本方法。
一位市场人士认为,从扩大农产品供给的诸项措施来看,水利建设是目前最“短板”的一块,而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设施,水利大投资将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新增千亿斤产能”规划的必要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承包到户之后,曾经的农田水利建设基层组织形式逐渐瓦解,一些基本水利设施出现淤积、失修等荒废现象。
“离黄河近的还好一点,可以抽水上来。远一点的,没别的办法,只能靠井水灌溉。”山东聊城莘县董家镇燕塘村村民董大兴告诉记者。
在当地,打井的费用逐年增加,从几年前的2000元涨到了5000多元,而井深也在不断增加,以前二三十米就能出水,现在五六十米深都不一定出得了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称,目前的农田可灌溉面积差不多快降回到1966年以前的水平了。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坦承,“农田水利脆弱,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这块“短板”在近两年的频繁天灾中得到验证:由于此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领域,而侧重水利灌溉的项目则严重缺乏投资,该问题是导致今年来中国广西、吉林、江西多个农业主产区旱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逐渐得到中央重视,水利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水利投资增至2160亿元,而2010年前10月投资则为1880亿元。
此外,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空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宏观背景,是“后四万亿时代”的投资方向考量。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2008年对抗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项目将在2011年后陆续完工,彼时“铁公机”投资模式面临新的方向选择。在通胀压力下,投资必然选择农田水利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供给短板领域。
国信证券预计,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预计未来水利投资将实现翻倍增长,2011年达到4000亿-5000亿左右的规模,而且此项投资政策支持将长期延续,十年内总投资有望达到数万亿的规模。
东方证券亦预计,未来5年的水利投资有望达到8000亿-9000亿元;水电投资增量0.8亿-0.88亿千瓦,投资额7000亿元以上,是“十一五“实际投入的3倍以上。(国际电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