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武广高铁开行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昨天,泰国及老挝官员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透露,中国和泰国、老挝已签订合作协议,将建一条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高速铁路,有望明年开工,2015年建成。
泰国
国会已批准这一项目
昨天,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式上,泰国副总理素贴·特素班和老挝常务副总理沙瓦·凌沙瓦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修建中、泰、老、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铁路寄予厚望,希望早日开工、建成,以提振本国经济,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关系。
泰国副总理素贴称,泰国国会已经批准这一项目。泰国政府今后3-5年内将重点支持几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就包括修建一条与中国连接的高速铁路线。他透露,中泰两国政府已经就高铁建设计划签署了框架协议。借此次世界高铁大会的机会,他将与中国官方及老挝官员就修建亚洲铁路事宜进行协商,“相信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铁路明年即可动工”。
老挝
中老已签订合作协议
老挝常务副总理宋沙瓦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对未来与中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合作充满信心。他说,老挝已开通由西至东、由南至北两条经济走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将促使中国和泰国、老挝等国经贸往来更加便利。老挝将通过开通合资公司的方式,开通由老挝首都万象至中国北京的高速铁路。目前中老双方已签订合作协议,预计2011年开工,2015年建成。
昨天,记者就具体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问题采访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该人士表示,具体内容目前尚不能通报。
中国高铁提速领跑世界
2010年12月3日,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纪录。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正式实施,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等既有繁忙干线大量开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250公里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铁路一举进入高速时代。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里程最长、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11月15日,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全线铺通。京沪高铁明年投入运营后,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可以实现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
时速5至10年突破400公里
预计用5-10年的时间,高速列车的运营速度将有望突破400公里/小时。昨天,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说:“再用15-20年时间,突破500公里/小时也是有可能的。”
张曙光介绍,历经40余年的发展,高速列车的速度从时速210公里提升至现今的350公里,并正向着更高的速度目标迈进。
2011年,全长1320公里的京沪高铁将开通运营,CRH380型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将达到380公里/小时 ,2011年CRH380系列高速列车将批量投入运营。
张曙光介绍,“预计用5-10年的时间,高速列车的运营速度将有望突破400公里/小时,再用15-20年时间,突破500公里/小时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电子客票2012年全实现
昨天,铁道部运输局客专技术部副主任詹子宁向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2012年底,电子客票将在全部高铁线路中实现。
报告说明,中国高铁客运服务系统要为铁路旅客提供出行前、进站、候车、登乘、中转、出站和换乘等各环节中查询、订票、购票、旅行指南等全过程、全方位、层次化的信息服务。
高铁新一代票务系统引入电子客票,将铁路客票服务流程电子化,在旅客出行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供出行规划、订票、购票、支付、退票、改签、检票等全面的票务服务,同时实现铁路旅客运输、收入、统计、清算等业务管理和组织的电子化。票务系统采用全国集中式架构,担负高铁售票服务。未来的铁路电子客票与现行的机票电子客票功能类似。
而新一代票务系统已于今年7月1日在沪宁线试点成功。
新闻背景
世界高速 铁路大会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是由国际铁路联盟(UIC)于1992年发起并组织举办,是旨在展示和交流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水平与成就的全球盛会,之前已举办过六届,会议地点均在欧洲。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是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举办。
由中国铁道部与国际铁路联盟共同主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于2010年12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有关国际铁路组织、各国铁路管理高层官员、全球大型铁路企业管理者、高速铁路领域技术与管理专家、学者等业内权威人士参加本届大会。同期,国际铁路联盟(UI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执行董事会会议和全体会员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速铁路承载绿色交通新使命。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