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胀攀升的动力仍充足。其一,发达国家二次量化宽松步伐不断提速,全球流动性源头仍来势凶猛。预计美联储将扩大新的资产购买计划,甚至有启动第三轮定量宽松政策的可能。其二,工业品出厂价格被动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面临新一轮牛市,输入型通胀压力难削减。其三,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经历了两轮大周期,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周期上涨阶段。其四,工业部门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一直扭曲,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价格逐步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
除此四大推手之外,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压力逐步上升,2011年会有一个翘尾的因素。2011年中国长时间出现4%以上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大增。
本轮通胀有更深层的原因差异。相比于2007年,本轮通胀将表现出强劲的、持续的上涨。
从经济背景看,当前经济环境比2007年更具弹性与潜力。07年全球经济处于信贷泡沫支撑的强劲增长末端,随着"次贷危机"暴发,全球经济已显露出盛极而衰的苗头。反观2010年,虽然复苏的道路漫长而崎岖,但风险释放的完成令经济走势更为真实。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二次下滑后的低点,可以期待2011 年进入短波上升周期。
从流动性总量看,以M2/GDP作为参照指标,当前流动性宽松度优于2007年水平。2007年这一比值为151.76%,按照2010年前三季度的趋势,全年M2/GDP可望落在180%附近,货币剩余额约45万亿。
从上涨主力看,2007年引起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因在肉禽制品及鸡蛋等,而这一轮蔬菜的贡献相对最大。肉禽与蔬菜、粮食的最大差别,在于政府可以通过企业规模化养殖加大供给;但蔬菜、粮食的生产截然不同,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从货币政策看,2005-2007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维持“稳健偏紧”基调,三年来连续加息9次,其中仅2007年就持续加息6次。尽管公开市场总体维持净投放态势,但持续性的紧缩,加上资本市场的吸水,社会流动性紧缩明显。而当前尚处于货币政策转向的试探期。在实施紧缩性政策的同时,管理层也要考虑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中国新一轮通胀是全球央行联手注资后遗症和中国第二次价格闯关(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价格重估的双重叠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代价。刘易斯拐点提前将抬升价格中枢。通胀的诱因已逐步从单纯货币供应量,转向货币供应量与工资、消费增长的协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决定短期变化,或者说决定了通道内的变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工资的长期上涨趋势,决定了通胀的大方向,或者说决定了通道的方向。
(来源:搜狐财经博客 作者:史晟昱)
兰格钢铁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兰格合作媒体,兰格钢铁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