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资者报报道,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后,大宗商品市场首当其冲感受到“震感”,甚至成为“重灾区”之一。
3月11日地震当天,伦敦结算所4月铁矿石掉期合约价格大跌4.15%,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新加坡铁矿石4月主力合约更是暴跌7%;NYMEX原油指数跌去1.5%,至3月15日收盘,3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过5%;小麦、玉米、铝等商品期货价格也应声下跌。
日本地震缘何对大宗商品市场有如此之大的威力?这是由于,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既是原油等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同时也是进口大国,在灾后需求减少忧虑的打击下,大宗商品市场承压。
不过,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和经济的逐步恢复,后期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原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加,预计这些大宗商品呈先抑后扬的走势。
消费及进口量巨大
由于资源匮乏,要支撑发达的工业体系及经济发展,日本不得不依赖于原材料的进口。
原油在日本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中始终处于第一位。虽然所占比重较之前有所下滑,但至2008年底,占比仍近五成之多。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原油消费国,同时也是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其日均原油消耗量约在440万桶左右,超过全球消费总量的5%,这些原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今年1月份,日本原油日均进口量达到了390万桶。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日本对铁矿石的需求也不容小觑。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日本铁矿石需求快速增长,年进口量约1.4亿吨左右,占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近15%。日本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此外,日本还是全球重要的煤炭进口国,其煤炭需求基本上全部依赖于进口。近几年,日本煤炭消费量及进口量均在1.8亿吨左右,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其煤炭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0%左右,并占亚太地区出口量的三成以上。日本的煤炭进口主要源自澳大利亚,从2010年1~11月的数据来看,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炼焦煤及动力煤占比达到69%。
短期需求将下降
如此看来,日本这场规模空前的地震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打击便不言而喻。影响市场的除了一定的心理因素外,日本对上述资源品的需求短期内也的确会减少。
短期来看,地震造成的交通受阻、设施损毁、生产中断将减少日本对大宗商品原材料的进口,原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类商品将承受一定的压力。
包括新日本制铁在内的3家钢铁制造商的5个炼钢厂停产,部分钢厂遭到结构性破坏,且码头设备也遭到重创,这必然会导致对铁矿石需求量的减少。对于短期日本铁矿石需求量的变化,市场相关人士预测将减少2000~3000万吨。
《华尔街日报》援引钢材价格信息供应商钢铁指数负责人的观点指出,这5家大型钢厂停产时间可能长达半年,若真如此,海运铁矿石市场将丧失2220万吨的需求。与全年1.4亿吨的进口量相比,约减少16%。每月减少的需求量约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5%,而全年来看占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2.5%左右。
地震在短期内也会造成原油需求的大幅下滑。在地震中,日本至少有5家炼油厂在感应到地震时自动关闭,此外,经济活动的放缓也会影响对原油的需求。中信证券[14.061.15%]预测,地震影响日本原油需求量约120万桶/日。按这一数量计算,日本日均原油需求量减少超过四分之一,全球日均需求量减少超过1%。
另外,地震重灾区仙台附近火电厂密集,作为火力发电的原料,煤炭需求受到直接影响。同时,钢厂停工减少对炼焦煤的需求,东部港口严重受损也令煤炭进口陷于停滞。中信证券研究报告预计,短期内国际煤炭需求可能下降10%~15%,煤炭价格有下行压力。
重建期需求将放大
需求下降只是短期的。借助于灾后重建,日本对资源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发电厂、钢铁厂将在完成检修后逐渐开工。随着生产活动的恢复,对资源品的需求也将渐渐复苏,甚至会有额外的增加。
这是因为,灾后重建对钢材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铁矿石、煤炭的需求量。此外,除核电外,日本还用煤炭、原油和成品油来提供电力。出现事故的核电站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恢复,煤炭、石油发电将成为核电的替代品。预计日本核电站的关闭会导致消耗更多的煤炭和石油,这两类资源品的需求有望大幅提升。
中信证券研究部按照日本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测算,预计核电站关闭增加原油需求约66万桶/日,约占全球原油日剩余产能的九分之一左右。这一增加的需求是震前日本日均原油消耗量的15%。
而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此次地震引发的核电损失将带来700万吨的动力煤需求。如果按以往1.8亿吨的进口量计算,则增加近4%。
从更为长期的角度来看,在这次地震中,核电站的安全隐患令全球担忧,受此影响,日本乃至其他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态度会更为谨慎,可能会减小核电的比重,如中国已在日本地震后决定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并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电力生产中,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比例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单就日本来看,东北证券[22.410.99%]指出,若日本核电装机的一半由火电机组代替,那么动力煤需求将增加2000万吨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