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重型机床企业的衰落
始建于1965年的东方机床厂,曾经是全国6大重型机床厂之一,以生产大型龙门刨床为主,其龙门刨机床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全国市场的80%以上。
1993年,接近3000人的企业,工业产值、人均效益达到巅峰。
但是,在此之后,东方机床步入20多年漫长的痛苦期。1996年至2002年期间,累计欠债2.6亿元。2005年,终因资不抵债,依法破产。
技术超越支撑企业重生
2007年7月,东方机床厂成功与贵航集团实现并购。
此后3年间,东方机床独立研制的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成功下线,标志着该公司正式步入国内重型数控机床竞争行列。吸引了来自省、中航工业高层的高度关注。
但叫好不叫座的结果,让该公司领导明白,此路不通。因为这一类别的产品,只在初级阶段,之后还有2型、3型子产品。
当这一产品的尴尬,让东方人明白“跟着走,只能走向死亡”的真谛后。于是,该公司越过2型、3型产品,直接进入第二代超重型的大型数控机床竞争主战场。
而走技术超越的路线图,投资高达上千万元。加上技术的挑战,管理水准的考验,都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恶战。过去传统机床价位一般在130多万元,而这一次要做到1000万元左右。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据介绍,这款名为XK2745的重型机床,投资之大,规格以及加工难度之高,精度要求以及复杂程度之难,在公司前所未有。以该公司现有的设备及其加工能力,按照原有工艺,无法完成其生产任务。矛盾突出表现在床身加工上,母机精度根本无法保证。从技术的角度看,这台机床应用国内先进的闭式静压导轨等多项新技术,以及龙门移动、半包容高刚性滑枕等新结构。任何一个技术环节攻克不了,上千万元的投资都有可能“打水漂”。
最为关键的是,要求加工表面光洁度达0.08毫米。就像是加工一张40米长的“大桌子”,前后桌面的高低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
另外,铣头箱体同心度加工,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机床的核心部件,就是在铣头超过4米的箱体上,上下两面对应地钻一个250毫米的孔,但要求上下孔的对应加工误差不超过0.02毫米。这样的精加工设备,东方没有。但企业技术人员硬在一台普通的铣床面前,用1个多月的时间攻克这一难题。
据此台机床第一用户的湖南长沙五里量具厂厂长谢杰介绍,定购此台设备,他们首要的是对东方很有信心,前后用16个月的时间干出此设备,这是一个奇迹。
从自卑到自信,从自信到自强,东方机床公司完成一次企业决定性的大转身。
找回信心重树企业精神
一个产品的成功不算成功,一支队伍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的表现为职工心理从自卑走向自信,甚至走向自强的开始,才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成熟。
今年以来,东方机床有2个人的表情变化特大。
一个是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杨中辉“笑”得合不拢嘴:3个多月时间,公司订单货值超过6000万元,大型数控产品订货的数字,还在往上窜。
好势头让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肖发全格外“难受”。加班加点也有点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他急得都快“哭”了。在人员没有增加,设备也没有太多投入,产能却翻1倍的情况下,肖发全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真是有点哭笑不得。
但是,东方人乐了。
从2008年开始,东方机床加大大型、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批订单货值达2000多万元。
2009年,东方机床成功研制出公司的第一代数控产品。
品牌的力量,助推着企业的发展。有资料统计,破产前,东方机床厂10多年从未得到一分投入,但近2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达6000多万元。
忆当年,包括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内的上百名设计人员,已成为历史。
产品研发部部长裔黔,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就是那一时代留下的“宝贝”之一。
10年后的今天,打着“中航工业”的名号,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郑航学院、昌航等高等学府的60多名高材生,相拥而来。
东方机床,变的不仅仅是牌子,更是观念、思维模式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