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重组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攀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下称鞍钢)正在资产结构、商业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锐意转型。
近日,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将在两年内基本实现鞍钢和攀钢资产、资源、业务的实质性整合及一体化运作。
张晓刚透露,鞍钢与攀钢重组整合的主要措施包括战略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管控架构的设计、核心价值链业务的整合、关键支撑业务的整合等方面。为实现鞍钢、攀钢的实质性重组,鞍钢已构建起推进重组整合的内部工作组织体系。
根据重组方案,鞍钢、攀钢重组之后的“大鞍钢”将对鞍钢、攀钢原来所属的钢铁主业和上游矿产资源重新梳理。
而此次由资本市场骤变引发的重组,也直接推动了“大鞍钢”将产融结合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质性重组开幕
鞍钢和攀钢重组后的目标是实现战略、产业、管理、文化四方面深度融合
4月29日,攀钢旗下上市公司攀钢钢钒(000629.SZ)、攀渝钛业(000515.SZ)及长城股份(000569.SZ)的第二次行权结束,这意味着鞍钢担任攀钢现金选择权第三方的任务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鞍钢、攀钢的实质性重组开幕。
张晓刚介绍,鞍钢、攀钢重组整合推进工作组织体系包括重组整合推进工作领导委员会、重组整合推进工作办公室和重组整合推进工作专业组。
其中,鞍钢和攀钢已联合成立战略与项目、企业文化、技术研发、生产运营、企管法律、信息化管理、党群等9个专业组,各专业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重组操作方案。
按照计划,鞍钢和攀钢重组后的理想状态是在战略、产业、管理、文化四个方面做到深度融合。
国资委和业内专家对外评价此次重组是“央企之间第一起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联合重组的案例”。据本报记者了解,鞍钢和攀钢联合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鞍钢、攀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联合重组”并非一开始就有意为之。
国资委直接监管的钢铁业央企有宝钢、武钢、鞍钢和攀钢四家,早在2007年,攀钢就被国资委确定为重组对象,重组方在另外三家中产生。
张晓刚对本报记者表示,鞍钢重组攀钢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2007年11月26日,鞍钢接到攀钢发来的一封紧急求助函,请鞍钢帮助解决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分离交易可转债补充担保和吸并换股现金选择权第三方两个困难。4天后,鞍钢党政联席会议做出决定,同意为攀钢分离交易可转债提供担保和作为现金选择权第三方。
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从“牛市”转为“熊市”,鞍钢为摊薄现金选择权行权成本,不得不继续购买攀钢系股票,鞍钢也顺理成章成为攀钢系的重组方。
调整资产结构
张晓刚希望重组后能在增强铁矿石谈判话语权方面发挥作用
攀钢花落鞍钢,也使得鞍钢对其资产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张晓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围绕重组的战略目标,鞍钢将重新梳理整合业务板块,对发展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建设进行重新统筹规划。
“大鞍钢”战略调整的第一步,是攀钢钒钛(000629)置出其从事钢铁业务公司股权及本部资产归鞍钢,鞍钢则将部分矿产资源注入攀钢钒钛。
去年年底,攀钢钢钒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持有的钢铁相关业务资产与鞍钢拥有的鞍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鞍钢集团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鞍钢集团投资(澳大利亚)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结束后,攀钢钒钛将成为铁矿石和钒钛类资源企业,鞍钢股份(000898)的钢铁主业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借此进入西南市场。
对此,张晓刚表示,鞍钢与攀钢联合重组后,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将在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平抑铁矿石价格、增强铁矿石谈判话语权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自鞍钢方面的资料显示,鞍钢是我国自有铁矿比率最高的企业,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攀西地区是中国第二大铁矿石基地,钒资源占全国储量的60%左右,钛资源占全国储量的90%左右。
然而,鞍钢一位内部人士和华泰联合证券资深分析师赵湘鄂均对本报记者表示,实现上述资产注入挑战很大。
鞍钢和攀钢针对注资方案展开的博弈最先来自鞍千矿业。上述资产置换方案公布不到一个月,攀钢钢钒即公告,公司通过了与鞍钢股份协商一致的《铁精矿供应协议》,该协议较2009年公司与鞍钢集团签订的供应协议,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协议有效期由2年变更为3年;二是之前享受集团5%的优惠已经取消。
上述两点变化将使鞍钢股份的既得利益受损。近几年,铁矿石价格几乎决定了钢铁生产成本的优劣,而按照惯例,鞍钢股份一直以5%的优惠从集团采购铁矿石,如果优惠取消,鞍钢股份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对此,鞍钢股份方面回复本报记者,股份公司5%的优惠政策今年没有取消,依然按照之前的采购方案执行,“目前还只是攀钢钒钛单方面的意思”。
尝试产融结合
鞍钢将产融结合作为其商业模式的重要转型目标
“大鞍钢”的成立,改变了国内钢铁业的版图,张晓刚也借此提出了“到2015年,年产钢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五位”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重组攀钢的机会也是鞍钢凭借资本金融运作手段尝到的甜头。在此基础上,鞍钢将产融结合作为其商业模式的重要转型目标。
针对央企进行的产融结合尝试,国资委的态度经历了由反对到默认,再到“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央企搞产融结合”的转变。但至今,产融结合依然是很多企业不敢碰触或者不敢走得太近的“雷区”。
在产融结合方面,鞍钢和宝钢的看法一致,就是“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很重要”。
张晓刚表示,通过金融业务拓宽企业融资平台,可以为企业收购兼并,实施主业改造等提供金融保障;通过信托投资为企业提供投资平台,可加快钢铁主业资产增值。
然而,由于产融结合风险极大,鞍钢内部对产融结合的态度也非常谨慎。
一位鞍钢高层表示,鞍钢以前坚持不做金融,现在是“视情况而定,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坚持不做金融”,“关键是做的方法要正确”。
对于具体的战略实施,鞍钢内部认为,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逐步开展产融结合的各类金融业务,如开展证券、年金、期货、保险和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IPO等业务;第二步创造条件参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甚至银行经营等,最终构建起以集团为决策中心,包含内外部多个金融实体的金融平台。
鞍钢对产融结合制定的目标是:力争3-5年,使产融结合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与攀钢钒钛(000629)的重组刚刚告一段落后,鞍钢股份(000898)再度提出加快与民营资本融合的构想。这一次,鞍钢的“构想”远不限于并购重组。
记者获悉,鞍钢已经开始贯彻加快“国民结合”的理念,意图在重组民营企业上有更多进展。更值得关注的是,鞍钢还将为之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平台,为并购提供保障。
本报获得的一份鞍钢股份董事长张晓刚的最新讲话材料显示,在成功并购攀钢钒钛后,鞍钢已将“与民营资本加强融合”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和重要历史命题来看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多年面临产业过剩的钢铁业正在开始越来越大规模的兼并活动。除了国企之间的并购外,国企与民企间的兼并重组也愈加频繁。去年,河北钢铁(000709)集团曾以“渐进式股权融合”的创新形式,创造了3个月内收编12家民营钢企的纪录。现在,鞍钢显然也希望加入并购民企战场。
张晓刚表示,下一步,鞍钢将在国民结合上“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对这一发展模式的战略定位”。
据鞍钢内部人士透露,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方式有多种,其中就包含了资本运作这一重要手段。特别是与攀钢钒钛的重组,为鞍钢累积了重要经验,今后这一经验将为鞍钢在后续的资本运作提供有效借鉴。鞍钢股份还将通过涉足金融业务来拓展企业融资平台,为收购兼并,实施主业改造等提供金融保障。
事实上,鞍钢在资本运作上的构想远不限于并购重组。鞍钢已经显露出对金融产业的浓厚兴趣。今后,逐步开展金融业务,参与证券、信托甚至银行经营等业务,都已经被纳入战略构想。张晓刚在上述讲话中表示,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对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十分明显。除了为企业并购提供支持,还可以通过信托投资为企业提供投资平台,加快钢铁主业资产增值,实现实业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等。
“从长远来看,通过产融结合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仍然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可优先选择的方向之一。”张晓刚表示,具体的战略实施,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先逐步开展产融结合的各类金融业务,如开展证券、年金、期货、保险和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IPO等业务;第二步创造条件参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甚至银行经营等,最终构建起以集团为决策中心,包含内外部多个金融实体的金融平台。“力争3-5年,使产融结合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张晓刚为鞍钢定下目标。
东南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不仅吸引鞍钢前去安家落户,也让另一钢企大佬--首钢集团为之动心。
在近日召开的福建漳州市委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市五大战役分析会上,漳州市委书记陈冬表示,首钢集团将在漳州投资50亿元,建设福建最大板材生产物流基地。
"现在首钢在西北、华北、西南均有布局,但东南市场是它最缺的一块,此举实际是首钢要实现它进军东南沿海的策略。"4月13日,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悉数国内钢企巨头的版图扩张,首钢并非布局福建最早的,其后将直面早已在福建"恭候多时"的国内另一钢企巨头--鞍钢集团。"今后两家钢厂面对将是同一块市场,而且都以中高端的板材基地为主,势必会产生竞争,但他们更看重福建不饱和的市场和拥有的出口优势。"同日,有熟悉此事的分析人士称。
首钢50亿建闽最大板材基地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底,漳州市就曾与首钢公司签订两个项目,分别为首钢-凯西项目和龙海碧海湾综合旅游项目。而首钢50亿投资将力推首钢-凯西项目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
公开信息显示,首钢-凯西项目主要生产经营集冷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马口铁、镀锌板、彩涂板等全系列的板材生产链,生产能力由原来年产冷轧薄板200万吨,扩大到年产冷轧薄板300万吨、深加工钢板200万吨,达到500万吨钢铁加工能力。
据悉,首钢石景山厂区迁出北京后,螺纹、线材等主力产品纷纷停产,其后,不少钢厂顺势抢滩其在京市场。而在河北,首钢与河北钢铁(000709)集团两围绕争夺市场份额的"暗战"实际早已开始。"河北市场钢厂众多,而且河北钢铁集团雄踞多年,首钢在河北的发展难免遇到一定的阻力。"4月13日,国内某行业分析人士如是称。
不过,福建省多年的钢材缺口着实为首钢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为其抢占东南市场打开了一扇门。"漳州的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在海西经济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发展前景令人看好。"首钢董事长朱继民此前考察时称。
记者了解到,福建是全国少数几个钢材供不应求的省份,省内每年将有500多万的钢材缺口,且未来福建省对钢铁的需求还将大幅增加。"福建的钢材自给率还不到70%,综合来看,虽然全国范围内钢铁产能过剩,但福建钢铁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钢材网分析师田新晗表示。
王国清表示,"现在首钢在西北、华北、西南均有布局,但东南市场是它最缺的一块,此举实际是首钢要实现它进军东南沿海的策略。"
据记者了解,首钢在多年搬迁过程中就已开始在国内广泛布局。两年前,首钢曾分别在新疆、贵州、山西三地达成重组合作,形成一业多地的发展格局,而其在迁安、秦皇岛、顺义、曹妃甸的新厂区,如今皆陆续顺利投产。
两大钢企同台"对手戏"将演
4月13日,王国清同时向记者分析称,中国的钢材生产领域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但华北地区的供应相对过剩,而华东、中南地区相对不足,"企业产能向消费地转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可以节约钢铁产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过程中的物流成本"。
面对福建省这样的诱人"大蛋糕",不止是首钢集团舍得花巨资投入,国内另一钢企巨头--鞍钢集团与福建省的合作在历经5年拉锯战后更是深入骨髓。
本报此前报道称,2006年,鞍钢集团与福建省签署框架协议并表达出重组福建三钢的愿望,其后落空。如今,拖延数年之久的鞍钢重组福建最大钢企三钢将很快得出结果。目前重组方案正等待工信部批准,一旦获批实施后,三钢集团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鞍钢集团。
作为第一步,鞍钢去年1月29日便发布公告称,决定在福建省莆田市设立全资公司--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设计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冷轧产品,包括冷轧卷年产70万吨、热镀锌卷年产30万吨。
4月13日,一位曾与鞍钢有过接触的钢贸人士称,"鞍钢之前的市场主要在东北、华北,进入华南市场主要通过海运,成本非常高,对于鞍钢而言,庞大的钢铁产能迫切需要寻找市场,需要到其他区域去消化。"
田新晗称,"今后两家钢厂面对将是同一块市场,而且都以中高端的板材基地为主,势必会产生竞争,但他们更看重福建不饱和的市场和拥有的出口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