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日出现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后,上周五大宗商品仍持续整体下挫,投资者夺路而逃。专业人士昨日告诉记者,大宗商品头部已现,国内输入型通胀虽有缓解,但抗通胀政策仍不可松懈。
大宗商品由牛转熊
由白银连续四日暴跌引发的大宗商品全线回落,止住商品“牛蹄”。
至上周四,按从高点回落计算,伦铜调整逾10%,伦锌调整逾18%,棉花调整逾33%,白糖调整近30%。白银下跌超过25%,纽约期金跌破1500美元。上周五,除了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品种小幅反弹之外,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仍继续下跌。大宗商品龙头纽约原油期货上周五至每桶97.18美元,一周跌幅达14.7%,创3月中旬以来的最低收盘价。上周四、五两天,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CRB)累计下跌5%,为两年来最大跌幅。
国内商品期货亦纷纷走出大幅回调行情。上周,仅有玉米、小麦较为抗跌,逆市飘红外,沪铅主力合约跌幅逾7%,创出上市以来最大周跌幅。
光大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叶燕武称,“大宗商品已经步入牛市转熊市阶段,商品下方的空间还很大。”中证期货研发部主任王晓黎称,“大宗商品的头部已经出现,今后商品将震荡。若出现反弹,反弹之后则还会有更低价格出现”。
商品为何出现拐点
白银暴跌成为大宗商品拐点出现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宗商品拐点出现?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4月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增加,表明美国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欧洲央行在上周召开的利率会议上对外宣布,维持现有1.25%的利率不变。而早些时候英国中央银行也决定维持现有利率在0.5%的水平不变。投资者此前的紧缩政策预期并未出现,受此影响,上周四晚间,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均出现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承压大跌。
叶燕武认为,大宗商品暴跌出现拐点,正是中国经济减速的结果。他之所以判断此轮调整性质为牛熊转换,首先是因为全球流动性面临下降;其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对商品的需求或达不到人们预期。
坚持抗通胀不放松
大宗商品牛转熊,是不是抗通胀压力就没了,非也。
叶燕武认为,今年下半年全球通胀水平应处于可控、可承受范围,但他反对以大宗商品下调为契机弱化抗通胀的论点。他分析称,此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超发货币。中国通胀的成因首先是内因即货币超发,其次有输入性因素。而且,“中国经济还有一个比通胀更严重的问题,即资产泡沫。目前资产泡沫仍未解决,因此货币从紧政策不能松,抗通胀不能手软”。
业内人士称,“全球大宗商品回落可以部分释放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但现在还不是松劲之时。”首先,中国小麦能否大丰收还有不确定性。八九月,中国粮食大丰收得到确认后,农产品价格才会“落到底”。
他判断,农产品期货价格此次下调的幅度不会太大。其次,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毕竟还未完全结束,美元现在仅仅是反弹,只有美元反转确立后,大宗商品才会落到底,输入型通胀压力才可彻底释放。“中国此轮通胀超发货币因素占六成,输入型通胀因素最多占四成”,“抗通胀不可松劲”。
高库存企业受打击
王晓黎分析称,商品头部出现,近期将对中国构成较大打击,中国企业库存比较高,商品回落库存成本会增加。但输入型通胀压力会减小。商品回落长期看对中国经济利好,毕竟中国是原材料进口大国。
她预测称,若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力度不大,国内房地产调控又能见到成效,货币政策有放松的可能,反之,货币政策应会一直处于偏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