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栏目前两期介绍的许松与吴祖禄相比较而言,上海量发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龙乡商贸有限公司的所有人吕仙存就是标准的年轻一代了。
吕仙存,福建省周宁县人,1981年出生,今年刚好是30岁整,恰是而立之年。作为铁闵钢材市场内庞大的福建周宁钢贸商的一员,正如许多同乡那样,早在学校毕业后不久,他便和故乡的许多人一样,早早地离开故土外出闯荡,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凭这辛劳和机缘打下了现在这样一片天。
“当时正是澳门回归的时候,电视上都在放直播”
吕仙存是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年,也就是1999年来到上海的,当时他才年满18岁。对于来沪的最初日子,吕仙存是记忆犹新的,因为这是他一切的起点。
“一直到2002年以前,我都在别人那里打工,一点一点学会了怎么做这一行。”
最初的工作非常辛苦,吕仙存至今还记得2000年的夏天,他骑着被上海人称为“黄鱼车”的人力三轮车,载着钢筋建材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为偏 远的工地送货的情形。
“不只是热的问题……一大清早出门,快中午的时候终于将货送到,但工地却太偏,根本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笑了起来,不过写在他脸上的表情是只有“过来人”才会有的那种轻松:“当时凭的就是一口气啊,对未来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事业。”
执着而勤奋的人往往更能收获成功,最后他确实做到了。
第一桶金
替人“打工”的生涯维持了4年时间,在这几年中,吕仙存逐渐对钢贸行业有了完整的认识,清楚了基本的流程。凭着不多的积蓄,外加从家族内筹借的16万元,他成立了上海龙乡商贸有限公司,并很快得到了他的第一个机会。
“当时,朋友曾介绍认识了一架生产钢结构公司的老总”,在谈起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时,吕仙存这样叙述道。这家生产钢结构的公司,是一家使用废钢铁加工和生产废弃物焚烧专用锅炉的企业,这在垃圾焚烧处理刚刚起步的当时,堪称一项全新的领域。
“当时全国这样的厂就2家,各省市的环保局直接与之打交道,颇有前途。所以自己在开公司出道以后,就尝试直接与其进行往来,他们老总也很爽快一拍即合。在这之后,我大概与他们做了有70-80万的量,赚取了10%的利润。”
他的龙乡商贸有限公司最初在七宝钢材市场,2005年的时候因为动迁,搬到了现在的铁闵钢市。也就是在这几年内,生意逐渐越做越大。
“花的每一分钱都心安理得,这就是最自豪的事情”
在笔者问起从商以来“最得意的事情”的时候,吕仙存思索了一下,随后说出了这番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不过这也不奇怪,贸易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誉基础上的,而大把大把地赚钱和心安理得地花赚到钱,又何尝不是一个商人应该有的心态甚至操守呢?尽管并非每个从商者都有胆量说这番话的。
国内钢材市场这两年的困顿也是每家钢贸企业所关心的话题。由于近年来种种问题,导致国内钢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越做越难”是吕仙存和许多从事钢材贸易的商人都有的感受。问到公司未来的考虑,吕仙存表示他也曾考虑过投入到钢材深加工领域内,但是对其潜在的风险和难度有所认识,并不敢贸然投入——
“我希望能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再有详细的计划。”
“有个朋友,别处赚了百来万,投入到钢贸,在1-2年内都亏掉了。以此为‘学费’,他总算是理解了这一行的窍门,再慢慢将亏掉的钱赚出来……这种艰辛,我自己想想都感觉很纠结。”
“走在‘外面’更感到亲切,在家乡已经少了几分感觉”
对于这十来年的努力,其实吕仙存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刚刚出生才2个多月的宝贝女儿。初为人父的那种幸福感,外加十几年打拼以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来沪十几年了,我已经把家安在了这里(上海)。和家乡许多人一样,对外面感到亲切,对老家感觉不到类似的感觉。”笔者感觉,吕仙存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我也感谢周宁家乡的前辈,是他们在上海的闯荡创造了这个平台,为我们这些后来的铺平了路指明了方向。”
提到现在容身的铁闵钢材市场,吕仙存的语气颇为唏嘘。他说,自从到了铁闵之后,得到了钢市方面的大力支持,使他有了一种“找到靠山”般得感觉,市场的支持也对他名下两家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就笔者的了解,这种心情亦是铁闵钢市内多数入驻商家所共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