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之后,徐州工程机械的发展脚步更为清晰:以徐工为龙头,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同时以提升核心技术为抓手,逐鹿国际舞台。满城尽带“黄金甲”,工程机械不仅成为徐州一张耀眼的名片,更成为城市发展的绝对支柱产业。
记者:看到刚才镜头中一片片明亮的黄,相信每个徐州人都会脱口而出两个字:徐工,没错,我现在就来到了徐工建机的调试场,一踏进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您看,各种型号的履带起重机依次排开,高举的吊臂直入云霄,多么的壮观,您再往这儿看,我身边这个庞然大物,它可是目前经过权威认证的亚洲最大吨位的履带式起重机—XGC28000两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真高啊,不说别的,光这个履带我就只能仰视,它不但个头高,力气还惊人的大,据说2000吨重的东西它轻而易举地就能抓起来。究竟是怎样,我们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讲一讲。
记者:我们知道,工程机械吨位越大,技术含量越高。不说别的,我看我们这个吊臂特别长,它有多少米?
徐工建机履带起重机研究所孟进军:全长216米。自重400吨。
记者:像这么大吨位的起重机主要运用在什么地方?
孟进军:主要运用在基础能源建设,像目前核电施工都是用模块化施工,单件都是7、800吨,上千吨,整体吊装可以提高它的安装效率和安装质量。
记者:我们正在研制更大吨位起重机?
孟进军:对,下一步要研发3000吨级的。
1989年,徐工集团宣告成立,当年营业收入不过3.86亿,到2010年,已交出660亿的傲人成绩单。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研发创新”喷涌的不竭动力:每年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大手笔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徐工研究院,搭建世界级创新平台,启动“世界标准”话语权。包括2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在内,一批代表中国甚至全球先进水平的产品密集问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徐工这些设备应该在国际上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部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们国家当前急需的一些需求。
今年徐工集团排名升至全球行业第7, “十二五”末直指全球3强:收购发达国家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与斗山合资发动机制造,在海外建立制造、物流及研发中心,排兵布阵,徐工正展开属于自己的“世界级版图”。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海外布局是徐工的重点,要实现未来3000亿元的销售收入的目标,仅仅靠中国市场是不行的,在欧洲有重点的核心零部件企业收购和设立,也有研发中心的建立,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对徐工支撑未来,对徐工国际化目标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记者:依托徐工集团这个工程机械行业无人比肩的老大,在徐州,一大批工程机械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其中最大的集聚地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目前这里已经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集聚2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吸引了4家世界500强落户,这里也是徐工集团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徐锻集团主要生产机械压力机,是我国最大的高速冲床研发制造基地,2006年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围绕“徐锻”这个龙头,零部件及上游配套企业开始“扎堆”,现有6家企业集聚徐锻产业园这一“屋檐”下,提供钣金制作、结构件制作、机械加工、电器配套等,而徐锻60%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这里。
徐锻集团总经理 康磊:通过专业化分工,像我们这种龙头企业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上,使企业集中精力做好尖端技术研究,使我们的技术进步得到很大提升。
截至目前,已有徐挖机械、美驰车桥、爱斯科、跃进正宇等一大批龙头装备制造企业在徐州高新区集聚,产业高度集群化所产生的强大吸附力,又让更多相关企业群“空降”,进一步加速了完整产业链和“智库”的形成,这里有28个省级研发中心,中科院院士任露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李培根院士等研究团队进区建站, 38家企业跨入全国机械行业第一梯队,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5%,165家进入销售收入亿元“俱乐部”。
徐州工程机械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世界工程企业巨头和世界500强企业慕名而来,卡特彼勒、美驰车桥、罗特艾德、利勃海尔、约翰迪尔、爱斯科、肯纳金属等等。统计显示,截止目前徐州已集中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近400家、10多万从业人员,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和显著特色的工程机械、专用汽车、零部件等专业化生产制造体系。
记者: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突破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徐州工程机械的发展到去年达到一个巅峰: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这也是全国惟一获此称号的城市,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徐州树起“创新”的旗帜,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潜质“,徐州制造”正豪迈地走近美好的下一站:“徐州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