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报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无疑是当前欧债危机的现实写照。
希腊债务危机尚未平息,意大利又形势告急,先是股指大跌3.96%,再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67%,其公共债务截至4月底又创新高,达1.89万亿欧元,去年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119%,在欧元区内仅次于希腊。意大利俨然已成为继“笨猪四国”(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又一个将要感染债务危机的国家。
“大到救不了”的意大利怎么会“病”到这个地步?一旦意大利也卷入债务危机漩涡,其外溢效应会有多大?
财政缘何意外“暴病”
按理说,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并且银行体系也相对健全,意大利的财政状况本不该如此不堪,此番“暴病”着实有些“意外”。专家认为,需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读意大利的 “病因”。
从内部因素看,这和意大利自身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前驻意大利大使董津义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意大利的服装、奢侈品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这些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以致其经济复苏乏力,难与德法等国相比。
其次,由于意大利工会势力强大,其用工成本高昂,某些部门经济经常会因劳资冲突而出现生产停顿。同时,意大利社会福利成本也很高。此外,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和财长特雷蒙蒂就财政紧缩计划意见不一,多少也加剧了意大利债务形势的吃紧。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则指出,一些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不容忽视。首先,欧元区应对债务危机不力,特别是在救助希腊过程中优柔寡断,缺乏效率,以致未能遏制危机愈演愈烈的势头。第二,欧洲央行“置身事外”,没能负起该负的责任。鉴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建立统一货币后禁止欧洲央行及成员国央行向成员国提供救助,这使得欧洲央行未能担起最终贷款者的职责,而迫使陷入财政危机的成员国只能到市场融资,向IMF求援,寄望于其他成员国的财政拨款。然而,成员国的财政拨款掣肘于国内政治和民意因素,向IMF借贷又意味着高昂的还贷成本,这给市场投机炒作预留了空间,这是意大利债务市场波动的深层次原因。
意大利失控影响几何
尽管眼下意大利离债务危机尚有距离,但是鉴于其经济规模是此前陷入债务危机的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三国经济总量的两倍还多,一旦这个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形势失控,其外溢效应令人担忧。
敏感的市场已经给出反应。随着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不断走高,投资者担心欧债危机会扩大,已纷纷逃离股市、商品市场甚至债市,进入贵金属市场等寻求避险,意大利的银行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抛压。
发达经济体金融系统联系密切,很多银行持有其他国家国债,并对危机国家的银行债以及企业债存在风险敞口,这使一国主权债务市场的紧张形势,很容易传导至其他经济体。意大利如果被拖入债务危机的泥潭,经济基础更薄弱的中东欧恐怕很难幸免。
不过,徐明棋判断,即便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引发第二波金融危机。意大利已开始谋求“自救”。意大利12日成功发行67.5亿欧元一年期国债,金融监管机构也出台新规抑制投机行为;考虑到欧元的国际地位,欧元区也在想方设法控制风险,给市场注入信心。在11日举行的欧元区财长月度例会上,16国财长们强调将采取一些措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其中包括提高现有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灵活性和使用范围,延长为希腊等国提供的贷款期限和降低利率等。意大利危机会给欧元区再次敲响警钟,促使其尽快出台化解欧债危机的一揽子方案,比如落实去年7500亿欧元金融稳定基金的出资问题,以及促使欧洲央行尽快转变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欧元区成员国等。
同时,从债务危机演变到金融危机还存在一个过渡期,其间银行业的健康状况将是关键征兆。如果一些债务高风险国家的银行出现问题,其被债务危机拖下水的概率将进一步增加,银行业受到严重感染的话,离金融系统危机也就不远了。目前,意大利的银行体系相比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来说还是比较健全的。
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此前又购买了部分欧洲国债,此轮意大利债务风波是否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专家认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近期会受影响,但中国对欧债的投资更多出于外汇储备多元化等战略考虑,在目前欧债形势反复的情况下,应重视进入市场的时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