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秀丽发现,最近几个月,使用“承兑汇票”结算的钢铁企业越来越多了:不仅贸易商开始向宝钢、首钢这样的行业巨头支付“承兑汇票”,就连一些钢铁企业也开始向上游的煤炭和矿石企业使用这种支付工具了。
屈秀丽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财务资产部主任,她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核算和分析行业企业的各项成本和收益。她最近统计出的一个结果显示,整个上半年,大中型钢铁行业企业的财务费用同比上升了33.79%。她说,“承兑汇票”的出现是钢铁企业财务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条”产业链
“承兑汇票”事实上就是一种远期付款凭证,分为银行承兑汇票与商业承兑汇票。在承兑汇票没有到期前,如急需找银行或者企业换取现金,还必须搭上贴现利息费用。
河南的一位煤老板最近就收到了几张承兑汇票,期限定为6个月,这是当地一家电厂支付给他的采购电煤的资金。按照以往惯例,通常下个月初电厂就会和他结算上月资金,即便是拖欠,也最多不会超过两个月。电厂通过银行直接将资金打到他账户上,电厂用来付款的钱主要是来自银行贷款。
但现在这位煤老板被电厂告知,银行款放完了贷不到钱,只能先支付“承兑汇票”。习惯现金转账的煤老板,体会到了被“打白条”的滋味。他现在根本拿不到钱,即便是拿到钱了,也会被银行扣掉贴现利息,亏了。“打白条”在钢铁行业更为普遍。上海舜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薛长江说,现在使用“承兑汇票”结算在钢铁行业中越来越多了,因为国家在不断收紧银根,企业流动资金都在收缩,所以很多资金紧张的企业,一般都不会选择支付现金。
上海舜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钢材和原材料贸易,在华东地区属于较大的贸易商之一。
在钢铁行业,贸易商和钢厂之间的结算,一般是先交钱后拿货,因为钢厂在做账的时候都不想造成应收账款。对于贸易商来说,这种形式意味更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于是诸多贸易商开始纷纷选择“承兑汇票”的形式来结算,实力不行的贸易商,则选一部分现金搭配一部分“承兑汇票”的形式。
需要销售钢材的钢厂,在接受了贸易商的承兑汇票之后,通常会继续使用这些承兑汇票用于采购焦煤或者矿石。就这样一张张承兑汇票开始在贸易商、钢厂、煤炭和矿石企业中流通。
薛长江说,现在承兑汇票也越来越难支付了,因为随着贴现率的提高,成本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承兑汇票越来越多,银行贴现的难度也增大了,很多汇票暂时成了不能流动的“死票”,拿在手里也用不了。
宝钢集团人士说,一般情况下,钢厂是不愿意以承兑汇票结算。“现金当然是最好的,即便是一分钱不动存到银行里,还能收一部分存款利息。”但现金结算正变得越来越难。
该人士称,随着承兑汇票结算的情况越来越多,钢厂在制定钢材出厂价格的时候,已经将承兑汇票的贴现利息计算到出厂价当中。而拿到承兑汇票的钢厂,则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转而支付给焦炭、矿石等“上家”,对于钢厂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减少财务成本的手段。
以上海8月3日银行承兑汇票日贴现利息8.5厘计,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利息能达到1分左右。薛长江举例说,如果钢厂使用汇票去采购焦炭,按焦炭价格一吨1900元,承兑汇票按照平均月息7厘计算,每吨焦炭每月产生的利息就有13.3块钱,如果是6个月就是80块钱的利息。也就是说,钢厂采购焦炭的定价是1900元,如果使用承兑汇票结算,到了焦炭企业手里,最终贴现后的价格只有1820元。
紧缩下的蛋
在薛长江看来,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高低,代表着银行信贷紧张的程度,贴现利率越高,就意味着信贷越紧张。他说,承兑汇票的出现并不是直接由于信贷紧张造成的,但是由于信贷紧张,承兑汇票的使用正在越来越普遍。
各地各银行间的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高低,成为引导承兑汇票流向的“导航仪”。薛长江说,现在公司向中西部地区客户的支付手段,80%以上都是承兑汇票。因为这些地方的贴现利率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好贴现。
屈秀丽估算,目前在全国的钢材销售额中,有30%左右是通过承兑汇票结算的。而今年上半年,全国钢材销售额的估算额至少超过1万亿规模。据此粗略估算,仅在钢铁行业流通的承兑汇票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亿。
承兑汇票在钢铁产业链条上的流通,与该行业受到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偏大有关。屈秀丽说,目前大中型钢企的贷款大概在1万亿左右,紧缩政策将给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成本带来双重压力,财务成本大概会导致企业吨钢成本上升20元左右。按照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3.5亿吨计算,承兑汇票以及利率调整给钢铁行业造成的成本压力超过了70亿。
在屈秀丽看来,尽管紧缩的货币政策目前还没有影响到钢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但是行业内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已经停了下来。迟秀丽说,银行不给企业贷款,而给企业开承兑汇票,原因在于承兑汇票是不纳入银行信贷的表内监管的。而货币部门监管,目前只是控制到表内信贷量。
这一看法得到了银行的认同。北京银行的人士说,银行承兑汇票不会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但是一旦该汇票被贴现,将被计入贴现银行的表内信贷规模。这正是承兑汇票越难越难贴现的症结所在。
上述北京银行人士说,在一些传统的工业企业,信贷政策紧缩的时间越长,使用承兑汇票结算的也就会越多。急于贴现的企业有的甚至选择向私人公司帮忙贴现,这样一个专门从事承兑汇票贴现的群体产生了,银行界称之为“票虫”。
这位人士介绍说,对信贷规模的监管以及信贷投放量的决定权其实是在央行手中,央行的办法是根据一季度某银行的信贷量,来确定第三季度的放贷规模。即便是作出一些调整,多给一些规模,也是很少的微调。
屈秀丽的担心是,越来越多的承兑汇票出现在整个钢铁产业链条中,势必会进一步增加钢铁企业的财务成本。而尽管如此,一旦货币监管部门开始控制承兑汇票的贴现规模,那么整个行业的资金运转将会更加困难。来源: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