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网】“头顶上的威胁”步步临近
1985年,外滩延安东路联谊大厦幕墙工程落成,上海“第一幕”光彩夺目;26年后,上海拥有玻璃幕墙建筑已达3000幢。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国新增玻璃幕墙8000至9000万平方米,由此带来一系列潜在和现实的安全隐患。
这不是虚张声势。今年5月18日,上海接连发生3起幕墙玻璃坠落事件。当天下午1时半,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大厦46楼一块4平方米的玻璃突然脱落,附近停车场的50辆汽车不幸被“玻璃雨”砸中,不同程度受损,场面触目惊心。
无独有偶。7月19日,同处陆家嘴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38楼一块幕墙玻璃碎裂,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有人爆料说,这座大楼半年内已发生4起幕墙玻璃碎裂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入夏以来,上海已发生近10起幕墙玻璃爆裂、坠落事件,明亮气派的玻璃幕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不少市民忐忑不安。有网友戏称,难道今后出门都要戴钢盔?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城市居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头顶的威胁”,夏季高温也只是引爆这些“不定时的空中炸弹”的导火索之一。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津龙说,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与工程设计、材料质量、安装工艺和使用维护4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
但他同时强调,“玻璃雨”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玻璃的安全应用问题,而不是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的问题。“按现行建筑幕墙规范进行设计、制作、安装、验收的工程,其结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陆津龙说,将“玻璃雨”报道为“玻璃幕墙坠落”是一种误区。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其设计年限一般为25年。连接幕墙面板和杆件的螺栓长期使用会发生松动、锈蚀,粘合隐框玻璃的硅酮结构胶、防水密封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失效。一般而言,厂家对结构胶承诺的保质期为10年。
尽管有专家表示,保质期、设计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不是一回事,国外有的玻璃幕墙建筑使用了五六十年,但维护、保养得当,也没有出现问题,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陆津龙告诉记者,实际应用中,不少问题出在玻璃板的固定方式上,尤其是点式固定隐患较多。开孔的大小和位置、孔边的磨边处理,以及与金属支撑杆件是否接触,都会影响玻璃的局部应力,引发裂纹甚至破裂。
据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近期提交的一份专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玻璃幕墙建筑2623幢,其中房龄在15年以上的有545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老年”玻璃幕墙建筑都是在1997年《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实施之前进行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的。也就是说,申城近2成的玻璃幕墙建筑存在着先天不足。
2000年,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对本市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或幕墙高度超过20米的大中型玻璃幕墙建筑进行调查,在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其中,玻璃有裂纹或出现松动现象的为76幢,53项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6幢铝型材发生腐蚀,4幢出现连接松动和异常声响。
2006年夏,针对南京路、淮海路商圈频频发生的玻璃幕墙坠落事故,上海首次开展玻璃幕墙专项整治活动。在为期10个月的整治中发现,1114幢建筑的玻璃幕墙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
有专家表示,15年来,上海未遭遇台风的正面袭击,这不得不说是建筑幕墙的万幸。
科学认识“安全玻璃”
许多网友把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称作“玻璃雨”高危区。这片区域,超过百米的玻璃幕墙建筑众多。令人诧异的是,近来频频“下雨”的时代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启用不过两三年,如此年轻的玻璃为何变得不堪一击?
陆津龙解释说,钢化玻璃自爆不属于产品质量缺陷,而是其固有的“硬伤”。受高温加工然后骤冷的生产工艺影响,钢化玻璃中的硫化镍杂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会在使用后的两三年内逐渐膨胀,引发玻璃自爆,之后则逐步趋于稳定。业内普遍认为钢化玻璃的自爆概率约为每400吨1次(约为千分之一到三)。
玻璃生性易碎,无法从技术角度完全避免“玻璃雨”的生成———即便设计、质量和安装都没问题,钢化玻璃也会因阳光照射、室内外温差和材料所含杂质而产生少量自爆。如何真正防止“安全玻璃”不安全是当务之急。
陆津龙认为,“玻璃雨”频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行业对玻璃风险的认识不足。“无论纽约还是巴黎,只有在金融区或中央商务区才看到玻璃幕墙的大量应用,不像北京、上海这样随处可见。”他表示,我国城市人口密集,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许多玻璃幕墙工程在应用时没有考虑到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