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纪念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
|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12-15 14:27:36
兰格钢铁 |
中国建筑业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了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作为一个建筑业大国的崛起。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96031.13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14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达到了26714.4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60多倍;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03962元/人,比1985年增长了20多倍。这些数据尽管很枯燥,但是,令人信服地证明了25年来建筑业取得的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充分表明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也使我们充分联想起建筑业广大职工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2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一次举办世博会,这两项盛举给建筑业的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后,建筑行业是否具备建设各种高端建筑产品的实力?这两大盛事的举办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肯定的回答,是对建筑业整体素质的集中检验。
2008年,我们还经历了汶川地震,第一批赶到汶川地震灾区实施抢救任务的是我们建筑业的华西集团职工。这说明,在国家遭遇到重大灾难的情况下,我们建筑业的广大职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检验了我们应对突发灾害、实施抢险救灾的实力。
此后不久又发生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建筑业为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23.8%,2010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到30.4亿平方米。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我们仍然做出了这样骄人的成绩,可以自豪地说,建筑业的全体职工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我们国家的各项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回顾二十五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的时候,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既要看到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要看到我们面临的空前巨大的挑战:迄今为止,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进步缓慢,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重任在前,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对于建筑业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我想专门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我们全行业要认真领会中央的精神,充分认识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2月份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里,对于转变发展方式,用了以下这么几个表述。总书记讲,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各级干部、各行各业要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要不断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深刻变革、刻不容缓的论断,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对建筑业来说,检验它的发展方式是否实现了转变,我认为,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一些量化的指标。从发展目标上说,就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建筑业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现代产业,成为一个低碳绿色产业,成为一个高贡献率产业,成为一个被社会所尊重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产业。从量化指标上说,至少应该有这么几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是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二是产值利润率,第三是碳排放水平,第四是这个行业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水平,第五是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我认为,这五项是衡量、评价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最起码的标准。
我为什么提这个话题呢?请同志们注意,我前面讲建筑业这些年成绩的时候,讲了总产值,讲了增加值,讲了劳动生产率,但我有意地没有讲我们的产值利润率。为什么呢?我们的产值利润率太低了。全国的统计数字是百分之二点几,我问了几个大的建筑集团,好像能达到百分之一点几就是不错的了,要是能达到百分之二、三,是把企业搞房地产的利润也加进来了,而且建筑业是持续几十年的微利经营状态。我感觉全国各个行业的利润率的分布是不是有些畸形,这种低利润率的水平,是和建筑业对全社会所付出的贡献极不相称的,应当说也是令我们全行业的同仁不能释怀的一件事,是多年来困惑我们的一件事。
我看到过国内企业和国外同行的对比数据,国内十几家大型企业产值利润率是1.78%,国外十几家知名承包商的产值利润率是4.8%,比我们高3个百分点。我们在国内和一些行业比,不说金融业、信息产业了,和我们相近的房地产业比,我们的产值利润率是不到2%,房地产利润率是多少呢?建筑施工企业也有很多做房地产,心里更清楚底数。有人讲20%都有可能是说低了,起码比建筑业高十倍,甚至几十倍。我没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敢妄断,但是要比建筑业高很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下转第3版)这个行业为全社会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产值利润率怎么这么低呢?这种状况一直令我不能释怀,也不断逼迫我深入思考。这么低的产值利润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多少年的这种微利经营的状况,对建筑业当前和长远发展会造成一些什么影响呢?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产能过剩。建筑企业近年来在市场上面临着业主压价和企业间激烈竞争的局面。早些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建筑业的利润率有专门规定,法定利润率是2.5%。我们现在比这个法定的标准都低了,为什么?为什么业主的压价得以实现?如果说一些地方政府希望这个行业产值利润率不要太高,这里边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因为如果是政府投资的话,那么政府从追求投资的最大效益出发,希望建筑业不要多拿,利润越低越好。但是这样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如果某地的政府,从各个方面限制着建筑企业的产值利润率,说通俗一点就是压价,那么其他的业主,特别是房地产商就跟着坐便车了。他们认为,你建筑企业搞政府工程,有这点利润就可以了,既然这样,你搞其他的工程也要与这个利润水平大体相当,否则我们就不接受。于是乎,政府以外的其他大量的业主就坐了压价的便车。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地方政府安排就业的压力很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就成为首选。相对而言,建筑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比较低。于是乎,各地建筑企业持续快速膨胀。因为建筑业的能力过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激烈的竞争,这就又为业主的压价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例如,你张三不干的工程,李四早就在后边“排队”了,不是说张三不干后,李四也不干了,远远不是这个情况。很有可能是,李四会以比张三更低的价格抢着去干。这就是产能过剩造成过度竞争的恶果。如果地方政府在这个事情上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控,而是也巴不得你建筑企业利润低一点,用这种方式来节省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那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上得去吗?所以,从行业内部来讲,产能过剩是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低的第一个原因。
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低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生产方式落后。
现在,房屋建筑构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主体工程与装饰工程一体化是很热门的话题。应当指出,以上讲的是单体建筑物的建造方式这个环节。而我下面要讲的是建筑业整个行业层面的生产方式,是涵盖建筑产品整个生产全过程的。我认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建筑产品的生产链条被人为地很有可能是违背规律地加以分割了。施工企业现在差不多沦落为“来料加工”了。多年来,项目策划、融资、设计、施工、采购各环节都是壁垒森严,施工图是设计院做的,在很多情况下材料都由业主方给你准备好了,甚至分包单位都被业主指定了,你就好好组织实施、干劳务吧。建筑产品的生产链条就这样被分割了。建筑产品的生产,并不是没有创造更多的利润,而是在这种所谓的分工之下被畸形地分配了,建筑业这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被剥夺了。就拿房地产开发来说,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开发企业应当拿走那么多利润吗?从创造价值的角度,这种利润的分配格局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吗?也有人讲,那是因为人家有资本,是资本经营,你的资产太少了,所以资产收益你就没有。我们资产少,那还不是多年来利润率过低,没有积累造成的吗?没有积累我拿什么投资呢?其实,开发商的资金大多数不也是从银行贷来的吗?
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长期处于被不合理地分割的状态,这么多年来,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这种落后生产方式的体制机制有没有毛病?有没有变革的空间?按照总书记所讲,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方式,我认为也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生产方式落后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能力都十分薄弱,全行业难以通过技术进步得到改造和发展。这里也举一组数字来说明,建筑业全行业的研发经费,平均占GDP的0.09%,不到0.1%。就全国范围的企业来说,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的1/10,相当于工业企业的1/12,是我们不愿意投入吗?绝对不是!是我们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啊!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过低的利润率耿耿于怀、不能释怀的缘由之一。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近些年来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接近,而是在加大。和德国相比,2005年到2008年,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30至40倍。我们行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生存,就只能靠外延扩张,靠外延扩张的结果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10年前,我们全行业人均房屋竣工的面积据说是十几平米,最近达到五六十平方米。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却在100平方米以上,甚至于150平方米左右。生产率这么低,又要搞那么多建设,只能是靠外延扩张,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导致了落后产能过剩,进一步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加剧了甲方的杀价,甚至诱发了恶意杀价,使得我们越发的增收无望,恶性循环。同时还应看到,在生产方式上,开发、设计和施工严重割裂、壁垒森严的状况,没有办法发挥施工企业的专业优势,大大地影响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这种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严重之极,无须我再细说。
我作以上分析就是想要说明,我们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归根结底就是两个:一是产能过剩和建设领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落后的建筑产品生产方式。我认为不转变发展方式,没有出路。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对建筑业这样一个传统产业,特别是目前我们又面临着这么多深刻的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可能需要我们建设工作者多少代人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才说它是深刻的变革,才说它刻不容缓,我们要深刻认识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2%以下的利润率再延续10年、20年,对建筑业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个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
二、充分发挥协会在促进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做出一点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政府、企业、协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是关键,企业是微观主体,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事求是地讲,协会应该和能够起到的是桥梁作用、推动作用、促进作用。我想了四个词,第一是“倾听”,我们要倾听众多的微观主体和研究建筑业的同志们的声音--他们对情况的分析,他们的认识,他们的主张,他们的需求。第二是“调查”,我们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环节来进行调查,弄清情况。第三是“研究”,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矛盾,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需求,我们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如果我们研究有一定的心得,研究出一点有价值的建议,我们就要去“反映”,即所谓建言献策,这是第四。总起来说就是倾听、调查、研究、反映。我这个调门是不是低了点呢?我看能把这八个字做到了就很不容易。
按照这个原则,在今后几年里,我们应当做点什么事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第一,要促进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推动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当前,企业集中反映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归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希望继续完善资质管理,切实发挥资质管理对全行业调控规模、优化结构的作用。2001年,在资质管理上有一次较大的改革,当时的目标很明确,通过资质管理制度的设计来调控规模。当时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是有具体指标的,是想把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压缩20%。资质就是门槛,门槛放开,调控规模那不是空话吗?为切实发挥资质调控规模、优化结构的作用,当时把施工企业的资质分为三个序列: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承包,以此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施工总承包企业压缩了以后去干什么呢?发挥你的优势去搞专业承包,搞劳务服务。
大家反映,目前企业还是希望让资质管理、让市场准入制度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比如说特级企业,当初我们设想,是为了树立一些品牌龙头企业,“航空母舰”式企业,特级企业不要超过100家,100家已经很不少了,但是现在有300多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那个时候确定不要超过100家对建筑业更合适,还是现在的300来家更合适呢?我们想继续调查研究,使资质管理这种制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有很多企业建议,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就是针对不同的资质等级,规定有区别的经营规模,遏制业主盲目追求高资质企业的现象。现在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挂靠,甚至有人说挂靠应该合法化,可见这种行为的猖獗。为什么要挂靠呢?实际上有很多的工程,它不需要特级资质企业,一级企业也不一定需要,二级企业去做就完全够了。但是它那个单位的有关领导人就会说了,咱们招标的时候能找特级的为什么要找一级的,能找一级的为什么要找二级的?可见都是盲目追求高资质企业。高资质等级企业不可能有人力、物力等资源去干那么多工程呀,低资质的企业怎么办呢?于是“挂靠”这种行为就大行其道,逐步司空见惯了。我们对挂靠“声讨”了这么多年,效果甚微。因此有的企业提出来,是不是可以规定一下,比如说像上海建工、北京建工这样的企业,一个亿以下的项目就不要做了,一级企业5000万以下的项目不要做了,你让出来。当然具体怎么划分要进行很详细的测算,这里只是举例而言。其实新加坡和香港早就这么做了,到现在也还是这么做。这样大家就不在一个平台上打乱仗了。甲方也就清楚,你这个项目去找那个特级企业干什么?也就没有一种力量诱使低资质的一定要去挂靠高资质的了。很多企业提出来,看看这个办法是不是到时候了,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地区先试一试,通过试点,摸索出经验。
第三个问题就是招投标。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的招投标制度定得更细,“花样”更多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秩序良好的国家,还有一些国际金融机构通用的招投标规则。看看人家怎么做的,通过好好的学习,认真总结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和不足,提点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几次座谈当中,有相当多的企业提出这些建议,我看这些建议也值得考虑。有个大城市的招投标是这样做的,谁最接近标底谁得,超出这个标底±2%就出局。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新的做法。这些方法用意都是好的,但是究竟效果怎么样呢?很值得思考。
第二,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对目前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做一些适当的转变,努力打造更加完整的生产链条,使施工企业在整个建筑产品生产链条中发挥更大的专业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
大家提了一些建议,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建议是希望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培育以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经营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程公司。国外的很多工程总承包商都是从策划、融资、设计、施工到试运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然这不是说哪个公司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觉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来培育,使这样一批企业成为全行业的骨干,为企业能够服务于建筑业完整的生产链条打好基础,起到示范作用。真正实现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质量的目标。我看这也是我们“走出去”的需要。
第二个建议是要充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一些专业承包公司做强做大。比如对节能、清洁能源等技术的需求,都越来越大。在这方面有技术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要做强做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三个建议就是要推动设计施工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转变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近期,施工企业能不能往上延伸一点,把这个产业链条做得完整一些。我一直有个期望,就是能不能在今后几年,我们推动由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图设计,能不能把由施工企业做施工图设计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国外就是这么干的,我们也呼吁多少年了,为什么不行?
第三,要推动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要改变现在一个项目经理一个样的做法。我们能不能做个分工,协会组织制订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通则,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的企业法规,小企业制订施工质量安全手册,不管谁来当项目经理,不管谁来做这个事,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文件规范。
我一直在强调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要做两件事,政府要建立监督体系,企业要建立保障体系。企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我们协会应当推动。
第四,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和抓手,来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迈进一步。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术。第二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我们要从建筑产品生产最基础的环节--材料着手,我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还是要再讲讲。我们现在建筑用钢的强度和混凝土的性能比国外要低一到两个等级。大家都是行家,你们回去算一下,低一到两个等级,对钢铁和混凝土的浪费是多大的数量,你算一算就知道,那是天文数字。我们现在用的钢材多数在国外早就淘汰了,关于水泥,有人给我提供了一个数,说我国现在有80%的生产能力是可以生产高标号的,但是都拿去生产低标号的,因为高标号的水泥没有市场呀。这方面太落后了。我的看法是,当务之急是必须制订强制性的标准,把钢材强度、混凝土性能提高一个等级,低等级的标准不能再用。
第五,探讨如何建立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的人才培训体制。这项工作应抓住两个环节,一个是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做好建造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另外一个是,我们设想,可否选择几个关键的技术工种,联合那些对口的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德国和日本在技术工人的培训方面,有非常好的经验。我们出国考察也不少,但没有人来认真地学习、总结和运用。
第六,要始终坚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转变发展方式当中的一些重要的课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我讲两方面,一个是我们要抓住一些影响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全局的重大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务期取得成果,这个问题拟另文讨论,这里不细讲了。另一个是我们能不能在这几年里努力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行业统计体系。现在的数字,在用的时候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要出什么漏洞。现在有一份月度快报,对我们了解全行业的运行情况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不足。我们现在特级和一级的企业是6000个,实际上现在我们只能统计到3000个,只有一半,因为不是科学抽样,那这个数字可供参考的价值是不是会受很大影响呢?一些企业现在是愿意报就报,不愿意报就不报,这么长时间都是如此。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有的省协会已经在做这项工作,很有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建立科学完整的建筑行业统计体系,向前迈出一步。
我认为以上这六个方面,从协会的地位作用出发,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应该做的也能够做到的事情。这么做是不是合适,提出来请全行业的同志们共同研究。
关于协会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这里只简要谈谈在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协会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强调一下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各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企业喜闻乐见的、对企业有助益的各类活动,当然是协会一个重要的工作,应该继续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协会履行三项职能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把企业的情况、需求搞清楚了,我们提供的服务才有针对性,规范行为才能够有的放矢,反映诉求才能够比较有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调查研究放在协会工作的首位。我们长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学研脱离很厉害。我们要确立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产学研密切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建设管理的理论体系,哪怕是一个理论框架也好,为我们建筑业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建立一个理论支撑。
第二,要处理好规范行为和评比表彰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约束机制,我觉得我们的行业公约太虚,不实,只是举个手,签个字就完事了。既然中央确定了协会要规范行为,我们协会应该在建立两个机制方面下工夫。
第三,要处理好中建协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能和充分发挥地方协会、专业分会作用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两者的关系还是密切的,但是真是说要拧成一股绳、上下结合来开展工作,那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此文重点是讲讲我对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体会。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现代产业、低碳绿色产业、高贡献率产业、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