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全国名列前茅,内蒙古发展模式也成为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对象,其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战略优先,以资源开发为依托,推进自然资源多层次开发与转换,以地缘优势为契机,促进内蒙古与国内外开放交流合作。 虽然连续十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名列前茅,大大超过了许多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但是内蒙古不发达的现实区情并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内蒙古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城乡二元发展的巨大差距问题依然突出。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在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内蒙古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仔细研究内蒙古发展模式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突围的路径,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将提供有益启示。 9.79亿吨! 这是内蒙古2011年的原煤产量,与2010年7.82亿吨相比,增加近两亿吨,增长速度高达25.1%。这样的产量,在2011年全国35.2亿吨原煤总产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高速增长煤炭产量给内蒙古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动力,2001年~2011年,内蒙古的煤炭产量从1.06亿吨增至2011年的9.79亿吨,其GDP则从1545.79亿元猛增至14246.1亿元。从2002年到2009年,内蒙古创造了连续8年保持GDP增速第一的奇迹。 然而,2009年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春华并不希望看到煤炭产量的过快增长。这是因为,胡春华清楚地看到,高速增长的煤炭产量虽带来GDP的高速增长,却也给内蒙古经济社会留下了隐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中低端水品、GDP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如何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走上产业的高端,如何让老百姓分享GDP增长的成果,成为内蒙古突围的主要方向,也成为胡春华主政内蒙古的主要工作思路。 煤炭限产经济降速 就在2011年内蒙古原煤产量达到9.79亿吨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多次表示,鉴于在运输通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的压力,内蒙古今后将把煤炭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 然而,按照目前内蒙古煤炭开采的速度,内蒙古要将煤炭控制在10亿吨恐非易事。过去给内蒙古经济带来强劲动力的煤炭,为何要严格控制产量? 内蒙古煤炭储量还远未到枯竭的地步,最新探测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全区煤炭保有储量3577亿吨。按照每年开采10亿吨的速度来算,还可以开采近400年。 内蒙古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内蒙古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问题日渐显现。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72亿元,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由478.7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年均增长29.4%。然而,与此同时,内蒙古老百姓的收入增速却远远低于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37元增加到17698元,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989元增加到5530元,年均实际增长仅为9.7%。 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1810元低14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977元低335元。而在200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1元,农牧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5元。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让内蒙古老百姓的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反而让其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执行总监叶珺向《中国经营报》分析认为,不仅如此,内蒙古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呼包鄂三市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占内蒙古全区1/3和1/10左右,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全区一半以上。从人均GDP来算,呼包鄂城市群在全国各城市群中排第二,2010年其人均GDP为14692美元,根据“钱纳里人均GDP经济阶段划分”理论,呼包鄂城市群已经从工业化经济阶段进入到发达经济初期。 相比之下,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与呼包鄂城市群差距十分巨大。在内蒙古101个旗县中,目前仍有60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多数为边境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贫困人口150多万,其中74%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 这样的情况,让胡春华深刻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的任务仍很艰巨;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的任务更加紧迫。” 在此背景下,控制煤炭产量,适当调低经济增速,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内蒙古上下的共识。 2012年,内蒙古的GDP增速既定目标为13%。相比于之前的内蒙古速度,明显降速。这是内蒙古连续第五年降速。其实,早在2010年制定的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显提出“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是12%,胡春华“不求速度,追求质量”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因煤而兴的内蒙古,其产业链仍旧处于中低端水平,且产业链条长度太短、附加值并不高,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产业结构和布局极不合理。曾参与过内蒙古有关政策咨询的叶珺告诉记者,即使发展较快的呼包鄂地区,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工业比重低,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拉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 “工业发展尤其是能源工业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服务业还没有跟上。”叶珺举例说,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为支持其周边鄂尔多斯、包头的能源等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本来应具备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如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产业,而这都是呼和浩特目前发展较为缓慢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认为,光靠煤炭和电力的输出,不能解决内蒙古的根本问题。“要尽快改变经济结构的问题,光靠能源支持其经济发展,会出现城乡发展失调等诸多问题。” 实际上,内蒙古的决策者也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发展到这个阶段,内蒙古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希望资源产业链能延伸得更长一些,产业能更多元一些,更高端一些。 早在制定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时,“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就成为内蒙古“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方针。所谓多元发展,即是要摆脱对单一煤炭产业的依赖。2010年,内蒙古提出发展“非资源性产业”的概念,2011年有关政策文件出台。 胡春华希望,内蒙古能在将煤炭产业做深做透的同时,非资源性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等服务业能迅速发展起来。 2012年全国两会上,胡春华主持通过将《内蒙古确定为国家级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议》作为全团议案,提交给全国人大。 两会召开间隙,胡春华专门拜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他表示,内蒙古希望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水平,加快产业延伸升级,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他希望国家能源局加大对自治区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积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2011年5月,《全区工业重点领域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出台,内蒙古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几大重点,包括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PVC深加工领域和稀土加工以及电子制造领域。临近2011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叶珺认为,从国外资源型地区的发展转型路径来看,包括德国鲁尔、美国的匹斯堡,在其转型初期,都曾走过延伸产业链条,或者走“煤电用”一体化(即是以煤、电为代表的包括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发展为基础,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的道路。过了这个阶段后,凡是转型成功的地区,其产业基本都是以金融业、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为主。 实际上,自胡春华主政内蒙古以来,他就强烈地渴望能为内蒙引进一些高端的产业。自2009年上任以来,他多次率团赴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招商引资。 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胡春华和巴特尔专门拜会工信部部长苗圩,希望工信部就内蒙古汽车制造、云计算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基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4月10日至14日,2012年内蒙古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将在香港举行。本次经贸合作的重点就是加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在政府的引导下,内蒙古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日渐扩大。2011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153.76亿元,高出工业投资118.56亿元,同比增长27.9%。 软硬环境要提升 对高端产业的渴求,是内蒙古的希望所在。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他们的进驻? 张乃剑认为,高端的产业和企业能否愿意进入,除了资源优势外,外部的投资环境是企业家考虑最多的。外部的投资环境则包括交通是否便利、政府办事效率是否高效、有无人才的支撑等。 “内蒙古尽管电很便宜,有资源,但产业转移过来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推动。目前在内蒙古市场推动的格局还没形成。而最关键的是,内蒙古目前思想还比较保守,缺乏企业管理的人才和熟练的工人。”张乃剑认为。 而最关心内蒙古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叶珺认为,内蒙古目前最缺的就是服务业方面的人才,如果不提升软环境,不提升教育水平,缺乏技术人才,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到内蒙古来。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没有高级别人才的支撑,更是无法发展起来。 对于这一点,胡春华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 内蒙古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时期。与这种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相比,内蒙古的人才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对于内蒙古实现新一轮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2010年开始,内蒙古就一方面着眼长远培养人才,切实推动教育转型;一方面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急需的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不适应发展需要,也是严重制约高新产业能否进驻内蒙古的重要原因。目前,内蒙古高等级出区公路、快速铁路专线、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滞后,货物外运、电力输出能力严重不足。 胡春华表示,到“十二五”末,内蒙古要基本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