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过:“2011钢铁行业运行呈前高后低的走势,一些重点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从短期看,这种局面增加了钢铁行业的运行风险;但从长远看,是对行业倒逼机制的强化,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创造了有利的时间窗口。”
这段话传递了什么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中结构性材料,我们的涨价直接可以传导到下游的各个方面。传导到集装箱、造船等等。不能涨价,因为你涨价,就意味着下游所有行业采购成本的提升,意味着PPI指数的上涨。这对大家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钢铁行业中多数企业的自身成本控制水平较高,也有较高的管理水准,但是依然亏损严重。出现这个症状,是供过于求造成的,按照国际惯例,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供过于求的,只有供过于求,才能形成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现在的开工率80%,这个水准在全世界是很少见的。
我参加过很多分析会,大家都说上下游的盈利水平都在下跌,但是下跌的水平不一样,有的是水深火热,有的是利润空间在增长。下游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扩大了,我们是它的原料,倒逼机制,是国家需要有一个行业承担整个产业链的低谷。在1995年到2000年,这7年期间,实际上整个经济也是在盘活运行,也是在稳步前进,但是那个时候承担产业链低谷的是煤炭,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亏损,煤炭价格低到极点。今天,实际上是钢铁在承担桥梁的作用,(因为煤炭价格涨的非常高)。与七个行业相比,钢铁行业在产业链中处于支撑与被动奉献的角度。这是产业链的结构。实际上,如果下游我们无法进行价格传导,只有把上游拉进来。澳大利亚在收面向原料产业的税,现在国内媒体炒作有助于推高铁矿石的价格,实际是对税不了解。这个税,是澳大利亚看到铁矿石的暴利,要对30%的销售利润率进行征税,降低它的利润空间。还有一种,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可以让他把这个30%的利润率打下来,一个源头行业30%的利润率,下游行业管理水平再高,也活不下去,这是问题的本质。
这个产业链告诉我们,价格不是越高越好,价格适度回调有助于降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成本。整个产业链出厂价格全部回调。所以,必须把上游打通,不是政策导向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是利益的均衡分配,如果谁打破了利益的均衡分配,谁就制造了世界产业链的悲剧。钢铁产业的经营层次的提高是对钢铁企业及钢材流通企业的共同要求。我们现在在夹缝中生存,提高水平是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