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专家分析,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放缓,但随着我国"稳增长"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和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有望企稳回升。
数据显示,1至6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37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6.7个百分点。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速比5月份低0.9个百分点。
1至6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37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分类看,第一产业用电量465亿千瓦时,减少2.0%;第二产业用电量17580亿千瓦时,增长3.7%;第三产业用电量2673亿千瓦时,增长12.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036亿千瓦时,增长12.7%.
【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约为-7.5%,预计1-2月累计增速仅为5%至6%.
【2月】全社会用电量3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9%.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
【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增速较1至2月份上升了0.3个百分点。
【4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38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
【5月】全社会用电量40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
【6月】6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
宏观经济:经济增速放缓
宏观经济环境是决定全社会总用电量变化最重要因素。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家调整经济方针和产业政策,力助经济稳健着陆,导致电力整体需求不旺。
专家认为,用电量数据走势与经济总体走势基本保持同步。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二季度经济还在继续探底,要确保下半年回升需要政策继续发力。
第二产业用电量是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最大动力,其贡献率可以达到75%左右,其中化工、建材、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电力消费更大。但受经济形势影响,这几大行业下降幅度较大,从而拉低了整个的电力消耗。
节能减排: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
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影响了用电量的大小,尤其是有色金属、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用电大幅萎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电量增速放缓。
分析认为,正是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速下降,带动全社会用电量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4大高耗能产业用电占比下降,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31.68%,较去年同期下降1.3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此前也表示,如果工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如高耗能的重工业下降速度较快,或者说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单位能耗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也可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取得较快的工业增长。
上游:煤炭行业会因电煤储量过剩遭受损失
往年每到夏季,受用电量激增的带动,煤炭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不过今年由于经济下行,1至5月全社会用电量1.96万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了5.8%,增幅回落了6.2个百分点,创近几年较低水平。其中5月当月,甚至有3个省市出现了用电负增长。因此煤炭也就从往年的紧俏商品,变成了如今的滞销货。
在此情况下,专家认为,煤价还会有一定的下跌空间,后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效应的显现,煤价有望在三季度见底,而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或将持续至2013年。
中游:发电企业也喊亏
电企把亏损矛头直指煤价上涨。记者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发布预亏的电企亏损金额反而有增无减。去年在煤价大涨的背景下,电企普遍亏损,今年煤价出现了明显回调,电企反而亏损严重了,着实让人不解。
某发电企业指出,"本期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价格持续高位,发电成本与电价严重倒挂,同时发电量下降,财务费用增加导致
一季度用电需求骤缓企业忧发电量大降
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国电电力等国内主要发电企业日前纷纷公布一季度发电量数据,受用电量增速下降,各公司发电量和售电量增速明显下滑。
目前已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的发电企业中,除水电公司外,绝大多数火电公司业绩好转。大唐集团的内部人士认为,目前发电量增速尚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如果未来用电需求持续疲软,将影响电力企业的盈利情况。
下游:“电力缺口”和“电力过剩”并存
今年夏天,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在1800万千万左右,这是国家能源局13日在2012全国电力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上所做的预测。今年预计中的最大电力缺口较去年减少近一半,属于最轻一级缺电。
但需要警惕的是,受近年来火电企业亏损、融资困难、取得支持性文件周期增长、电力需求增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火电项目建设放缓,这也将会影响到电力供应,电力缺口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经济放缓致电力“过剩”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用电需求大幅减少,甚至出现电力相对"过剩"的局面。
发电企业的继续亏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增速放缓下的"电力过剩"."电力需求下降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国家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回暖的程度比原来想象的要滞后一些,总的电力需求增速在下滑,电力出现相对过剩,对企业的发电效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