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婷
[金融系统依旧非常复杂,银行资产高度集中,国内银行之间的关联度很强,“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金融危机以来,为了让整个国际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安全,一场金融监管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包括增加市场和机构的透明度、减少复杂性、去杠杆化。
那么,全球金融系统是否已经变得更加安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25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的第三章中给出了初步答案:全球金融系统依旧脆弱,呼吁决策者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
危机干预拖延结构改革
《报告》说,多数改革集中在银行业,通过施加更高的成本来鼓励银行将某些高风险活动的成本“内化”。总体来说,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拥有更多、更高质量资本金和流动性缓冲的要求,应该能够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抵御风险。然而,IMF称,银行可能会以多种方式来对新增成本作出调整,其中一些方法可能会背离初衷。例如,新的银行业标准可能会鼓励某些金融活动转移到非银行部门,从而规避这些标准。此外,一些大型银行集团凭借规模经济的优势则可能更好地吸收监管成本。这就导致它们在某些市场上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加剧了市场集中度。
尽管决策者的初衷很明确,也很积极,但这些改革尚未带来一系列更安全的金融结构。《报告》称,部分原因是在一些经济体和区域里,应对危机的必要干预措施正在拖延金融系统“重启”到更安全的模式上。这些危机干预措施的目的是防止金融系统崩溃并支持实体经济,也能够为金融系统复苏争取到一些时间。但IMF的研究发现,持续不断的危机干预措施可能会影响金融结构改革。为了解决这个“副作用”,金融决策者们必须提高警惕,并努力推进必要的结构重组。
尽管有所改善,但金融结构很大程度上并未改变。数据显示,金融系统依旧非常复杂,银行资产高度集中,国内银行之间的关联度很强,“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为了规避新的监管规则,一些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甚至已经应运而生。
由于导致金融危机的这些症结依旧存在,因此IMF警告“金融系统依旧脆弱”。
但好消息是,“金融全球化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倒退”,尽管在一些严重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存在这一现象。但金融全球化也同时意味着,如果恰当的政策不能到位,那么高度相关的经济体依旧面临着有害的跨境溢出效应。
因此,IMF呼吁全球决策者对一些改革领域进一步优化:在全球层面上讨论对商业模式直接干预的利弊;监控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影子银行”构成的系统性风险,必要时可以设定审慎标准;思考如何才能鼓励更简单的金融产品和更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和清盘(包括跨境清盘)问题上取得更多进展;此外,改革的成功取决于强化监管,为私营部门提供改革动力,执行监管的政治意愿,以及确保足够的改革资源。
需权衡金融安全与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也让全球决策者重新开始思考金融系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改善金融结构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报告》的第四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的确有一些金融中介的结构可能会比其他结构更能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从正面来看,银行内部一些有保护性质的金融缓冲工具会导致更高的经济增长;但从负面来看,一个由非传统银行中介主导的国内金融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又会造成负面经济影响。
《报告》因此指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益处及其稳定性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很安全的金融系统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正面影响就会微乎其微。对此,《报告》初步建议,尽管一些金融结构可能兼顾安全和效率,但决策者要在金融系统安全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所权衡。同时,促进金融缓冲的监管政策或许能够有助于经济增长,但金融缓冲需要由高质量资本和真正的流动资产构成。
任何促进增长和稳定的措施只有在正确执行和强化监管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因此,IMF在报告中称,本次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高质量的监管应该站在所有改革努力的“最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