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前的降准预期一直在降温,但央行在这个史上最长假期没有任何举动,还是让市场有些失望,A股市场也以下跌来迎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
此前,央行在放假前或收假前动用存准或利率工具的几率相对较高。不过,在黄金周之后,巨大的逆回购到期量、准备金缴款与季节性财政存款上缴等因素叠加或导致资金面紧张,而这也使得10月“降准”的预期再次升温。
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降准可能性很大。
6500亿逆回购到期
节前最后一周,同时也是季末考核时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为释放流动性,央行进行了罕见的巨量逆回购。9月25日,央行进行了高达29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9月27日,央行又开展了18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9月最后一周,央行实现资金净投放365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节前巨量的逆回购操作,把资金的紧张延迟到节后。据统计,10月到期逆回购规模高达6500亿元,扣除390亿元到期央票所释放资金后,10月公开市场已形成6110亿元被动回笼的资金规模。
据兴业证券研报显示,节后两周内资金将相对宽松。央行节前的大量逆回购在10月将相继到期,节后2周分别为1700亿和1600亿,算上央票、正回购,到期净量分别为1600亿和1500亿,而节后第三周则有3200亿的逆回购到期。如果央行在10月20日之后逆回购的力度不大,则有可能会面临着资金价格再度上升。
专家预计10月降准
随着资金面趋紧,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10月降准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前段时间整个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的利率比较高,Shibor利率已创了3个月以来的新高,很多时间都维持在3.5%~3.6%的水平,反映流动性的趋势一直都有点紧。
向松祚表示:“为什么前段时间央行一直没有降准,还有一个原因主要是关于美联储QE3的影响,大家看不太清楚,所以在等QE3的效果,QE3宣布了两周多,现在看起来对资金的影响不是那么大,外部资金的流入效果不那么明显。根据这两个判断,我认为10月应该是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很好的窗口,而且也有强烈的市场需求。”
对于此前央行为何更青睐逆回购而不是降准?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则表示:“从央行自身的角度来说,逆回购肯定是更有利,仅从自身利益考虑央行是更喜欢逆回购。但我们并不认为,央行是一个和市场中的商业主体一样的机构,央行在调控中,并不是站在其本身的角度。”
郭田勇认为,央行不断扩大逆回购的量,是出于政策效应和利率市场化两方面的考虑。他表示:“逆回购释放流动性,但是对外的震荡比降准要小,逆回购再多市场也不会感觉像降准那样一下子松了不少,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逆回购的方式也是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把货币市场规模做大,是为未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考虑。在货币市场上要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均衡的利率水平,逆回购的扩大对此是更有帮助的。”
美国实施QE3以后,欧洲央行推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日本也开启了10万亿日元 (128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QE8),英国央行维持利率不变,澳大利亚央行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
向松祚认为,中国央行下调利率的空间也有,年内降息和降准的可能性都有。因为现在整体经济放缓,企业去库存的压力还很大,所以确实需要降低利率,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他的判断是10月央行应该有降准的动作,降息或在10月或11月。(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