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无法预料下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扎哈·哈迪德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当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的得主,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成为自设奖25年来唯一获此荣誉的女建筑师。在过去男性独领风骚的建筑领域里,哈迪德犹如一朵奇葩,缓缓吐露芬芳,释放不容忽视的力量。直到6年后的2010年,戴在哈迪德头顶“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唯一女建筑师”的皇冠才被来自日本的妹岛和世摘走,彷如绝代双骄,两人从此与库哈斯等大师并肩跻身世界级的建筑殿堂。
“女魔头”也有温情
很难想象,如今享誉全球的哈迪德,曾经也一度被外界戏谑为“纸上谈兵”的设计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前,她设计过的许多作品都是无法付诸实现的废纸,她的设计在外人看来,甚至显得与当时的建筑主流格格不入,离经叛道。1993年,她在德国第一座正式建成的维特拉消防局面世,从此一举成名。
成名以后,她被誉为建筑界的“女魔头”。她对工作和下属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严苛。“她性格强硬、激越,与她打交道毫不觉得闷,但更多时候,她像个疯子,像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你得忍受她随时而来的吼叫,让人难以对付。”这是她的助手和同事们对她的评价。然而,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些强硬的背后,出生于伊拉克的她,其实骨子里带着诸多温情甚至还有浪漫潇洒。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让建筑更加“建筑”
她认为,建筑可以实现人的很多理想。同时,建筑物必须有功能性,它涉及地质、结构工程、力学等科学基础,建筑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不同项目的要求:功能、行为、材料和环境,并且影响着活动在其中的人们,对所在的区域和空间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伊拉克巴格达长大的哈迪德,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织工也多半为女性。这也是造成哈迪德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繁复的其中一个原因,酷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哈迪德为此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空间想象能力!
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她的设计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空间在她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落差极大的地板,倾斜的墙壁,高吊的天花,舞蹈一样扭曲的外形等等。在国内目前名气冲天的设计师马岩松,曾经在留学期间,师从哈迪德,并坦言深受她建筑风格的影响。
她的设计,幻化无限可能
在埃及开罗,哈迪德大摆石头阵。2009年,她公布了为埃及开罗设计的项目——石塔,这是为埃及开罗开发区设计的。该石塔占地525000平米,哈迪德的设计提供了办公室和零售空间,一个五星级的商务宾馆,以及服务公寓,有一个下沉式景观花园广场叫做“德尔塔”。
古代埃及的巨石运用巨大的石块构造成不同的形状,当阳光照射的时候,石块会产生不同的光和影的效果。这种效果非常强大、直接且激励人心。扎哈说:“像'石塔’这样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要注意避免重复性的设计,避免使用重复的建筑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建筑群。石塔’的设计注重相似、相连,但又各有不同的建筑之间的几何对称,让他们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她的作品里,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则属罗马21世纪艺术博物馆。这部作品获得2010年英国的“斯特灵奖”。这似乎冥冥之中解了哈迪德一个心结:在此之前,即使她一年会最多获得过四项大奖,但她的作品从没获得过英国的任何建筑奖项。这座博物馆算不上色彩艳丽、外形独特,但其内部的盘旋楼梯,波浪形的墙壁和天花板则极具未来主义之风。
当哈迪德在10多年前绘出博物馆的草图时,每个人都怀疑这次的结构探险究竟会怎样化为现实。在草图上,这个作品看上去像一条超现实的高速公路。她对于楼梯的计划更富挑战性,并令人着迷。博物馆的墙壁不仅是弯曲的,而且伴随着曲线调整高度,有些时刻,墙壁变成了地板并且似乎再下去就变成天花板了,其潜下跳上的幅度就像你在雪山上滑雪留下的雪橇樱这座博物馆能够随心所欲地凝固各种来回曲折,就像一条在空间中自由伸展的丝带一样。
永远的大师
历数那些叫人惊叹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数十年来,哈迪德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奥地利因斯布鲁克跳高滑雪场塔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德国莱比锡的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2012美国奥运馆。
此外,她还与中国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广州歌剧院、北京物流港、受邀潘石屹为其设计的北京三里屯SOHO等等。2010年6月17日,哈迪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命为“和平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