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桥梁预应力管道智能注浆控制仪”成果鉴定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经多位专家现场研究鉴定,一致认为,由湖南省高管局、湖南通平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交通科研院共同研发的桥梁预应力管道智能注浆控制仪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健康、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劲泉、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吴美平、湖南大学教授方志、中南大学教授戴志连、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陈恪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组李跃军研究员的一系列报告,审查了课题组提供的技术研究、系统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情况相关技术资料。
李跃军在汇报中介绍,管道注浆作为后张拉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目前预应力桥梁管道压浆不密实的情况却在桥梁建设中十分突出,直接影响预应力构件的耐久性、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为提高注浆质量,2010年8月份开始,课题组过大量工程调研,试验实践,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发出了桥梁预应力管道智能注浆控制仪。该系统由施工现场智能注浆控制仪和远程注浆监控中心组成,通过多项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解决了传统压浆施工随意性大、可溯源性差、数据可靠性差等问题,实现了对桥梁预应力管道注浆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和实时监控,可高质量、高密度、高效率且操作标准规范的完成注浆施工。
听完汇报后,专家们就控制指标、预警、注浆质量的检测等向课题组提出问题,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解答。经过质疑和认真讨论后,专家鉴定委员会主任赵健康当场宣读了课题鉴定意见。意见指出,鉴定的技术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鉴定要求。桥梁预应力管道智能注浆控制仪设计先进,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实现了由人工控制向智能控制的转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参数控制方法处于国际领先,建议加快样机向产品的转化及推广应用。
湖南省科技厅成果市场处处长张艳琼表示,交通科技成果不能写在纸上,而是运用在公路、桥梁上,要依托科技更好地服务高速公路建设,助推交通事业的建设。这个项目切合实际生产,技术先进,极具实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平出席了鉴定会并讲话,他首先对项目顺利通过了成果鉴定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省科技厅对湖南交通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专家表示感谢。
赵平指出,科学技术一定要跟生产实践相结合,紧密跟生产联系,为工程服务;要牢抓质量安全,积极响应贺仁雨厅长提出的“工程质量年”活动,真正把这项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更好的推动工程的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