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钢材市场可谓风云变化,跌宕起伏,钢铁贸易企业在这一年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挑战。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从紧,国际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铁矿石、有色金属、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原料上涨、需求不振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钢铁行业。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钢材贸易的金融化,致使钢贸圈的不少企业都折戟沉沙。这些新变化给传统贸易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生存下去,成为每一个从业者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带着大家共同的困惑,笔者采访了中国铁路物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贵先生。
在2011年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以钢材销量突破40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200亿的业绩,再次荣登兰格钢铁营销50强榜首。谈及这些成绩的取得,杨总表示,与公司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坚决强化风险控制,以及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回顾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的成长历史,不难看出,企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物竞天择,逐兔先得”的经营理念和“诚信能抱柱、服务能卧冰、待客如父母、交友如兄弟”的服务宗旨,通过不断的创新经营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体现人才的价值,同时加强风险控制管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得公司打造出了一支顺境能顺势而为,逆境能迎难而上的素质过硬的团队。也正是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市场遭遇寒潮的时候,灵便机智地做出应对策略,迅速转变经营思维,创新经营模式,调整经营结构和网络布局,使得企业在逆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过2011年的市场洗礼,钢贸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市场的剧烈冲击。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钢材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然形成,面对钢材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市场利润空间的压缩,钢铁行业整体面临亏损局面,贸易商作为中间环节,日子更加不好过。杨总说,单纯地依靠从钢厂采购到市场销售的模式,不仅难以实现盈利,甚至已无法支撑钢贸企业的生存。因此,当我们静下心来面对现状,考虑钢贸企业未来发展的出路时,必然会发现,简单的“一买一卖”的贸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未来钢贸企业的出路势必向钢铁行业的上下游延伸。以钢铁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为代表的上游市场和以具备科技含量的钢铁深加工产品为代表的下游市场,将是钢贸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让企业在服务中增值
杨总强调,作为服务商,钢贸企业还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服务的质量,包括服务的系统化、多元化、全面化和专业化。时至今日,钢贸企业面临着行业整体洗牌,如何提升贸易服务环节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必将成为钢贸企业乃至整个钢铁行业在困境中寻求转型、涅槃重生之根本。有鉴于此,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针对企业自身特点,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贸易模式,优化网络布局,在原有的以现货贸易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金融、物流等手段,丰富贸易内容,提升服务内涵,目的就是要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钢铁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覆盖到钢铁贸易的各个领域,使钢铁生产企业成为真正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而钢贸企业则要完成从批发零售商向集成服务商的转变,将钢铁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以及所面对的产品市场销售全部承担起来。这样既可以降低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流通速度,又可以扩大钢贸企业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既有利于钢铁生产企业将精力集中在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等领域,也能使钢贸企业的市场主动性和话语权得到提高,促进整个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杨总认为,在当前国家以“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为发展思路的背景下,钢贸企业必须摆脱坐地经营的常态,站起来,走出去,主动迎接市场的挑战,寻找市场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创造新的盈利点,才能使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持续创新,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钢贸企业新的发展之路。采访最后,杨总坚定地表示,今后公司还将继续向矿石、煤炭、废钢以及钢铁粗加工、深加工产业不断扩张。未来,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会继续秉承“沟通产需、创造价值”的企业宗旨,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钢贸企业的发展道路,力争打造出国内领先的优秀钢贸企业形象,将中国铁物的品牌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钢贸企业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