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历经十年高速增长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晴雨表”,因此自2011年下半以来行业出现的增速放缓和市场萎缩,一度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而近期一则关于“三一裁员”的新闻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迅速占领了各大主流媒体版面头条,甚至有经济学家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正迎来“三一时刻”。 诚然,21-sun记者和所有媒体同行一样,高度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三一的问题,还是我们的经济生态和评价标准出现了问题?带着以上疑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专访了三一重工副总裁贺东东先生,试图透过此次“三一裁员”事件,探讨和分析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一重工副总裁贺东东先生接受21-sun记者专访
“被风向标”的裁员事件 其实,自年初收购普茨迈斯特起,三一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舆论的视线。而此次三一“裁员”风波,除了行业媒体外,主流媒体也给予了相当篇幅的报道。对此贺东东认为,近些年三一的快速崛起和在行业中的巨大影响力,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企业,因此这次事件才会引起如此广泛关注。 “现在媒体报道中,大家都把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联系得过于紧密,这个时候,所谓‘裁员’已经沦为报道的由头和符号,很少有人去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比如裁员30%的数据是否属实?这是否属于正常的经营行为?所以我们感到,三一这次‘裁员’事件,是典型的‘被风向标’事件。”贺东东认为。 诚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受到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影响,目前正处于调整震荡阶段,但行情不好,并不代表企业不好。从今年上半年报的统计数据看,1-6月份,三一挖掘机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2.2%增长到今年的18%,出口增长120%,起重机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4%增长到21%,出口增加60%以上。可以说,在行业整体下滑的前提下,三一重工一季度依然实现了4.9%的增长,远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因此,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的下行压力,对三一的影响,并不如外界传闻的那样大。 而针对三一一季度财报中201.23亿元应收账款问题,贺东东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现金流是否健康,除了应收账款,还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投资回报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一目前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0.69,远远高于同行其他上市公司,这也说明三一的现金流管控和经营管理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投资者不应对三一这样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失去信心,恰恰相反,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当大多数人都对投资前景表示悲观时,正是以合适价格买进绩优股的良机。因此,越是处于行业淡季,像三一这样的龙头企业的价值越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一发展仅仅依赖4万亿? 回到事件本身,三一集团高层已经在多个场合澄清,裁员30%的传闻并不真实,但还是有媒体高调宣称,三一的高速发展模式即将终结。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就是吃“房地产”饭和“高铁”饭的,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特别是铁路建设投资)放缓带来的冲击,导致行业正经历最艰难时期。更有经济学者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一面临的挑战,是中国经济模式面临挑战的缩影;中国经济投资刺激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其中,所谓“投资刺激模式”,指的就是2008年至2009年间的4万亿投资。 谈到这个话题,贺东东强调:“现在很多人都说,三一的高速成长得益于4万亿,难道三一的成长仅仅是因为那4万亿吗?” 贺东东坦承,三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但更重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三一本身。众所周知,三一自1994年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来,不仅技术、经验、人才匮乏,还面临外资品牌大兵压境的局面。那时,只要打开家门,90%的中国工地上驰骋的都是外资品牌,个别细分领域如混凝土市场国际品牌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5%。三一依靠产业报国的强大信念,依靠身技术创新、市场战略、对客户的关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压路机流水装配线,成为我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2002年,三一承担的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课题通过国家“863”计划验收,为中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带来质的飞跃;2003年9月,三一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在三峡工地凌云展臂;2007年,三一销售过百亿,同年,创世界纪录的66米臂架泵车、“亚洲第一吊”900吨履带起重机、全球首批沥青砂浆车、国内首台全岩掘进机相继问世;2009年,三一72米臂架泵车再次问鼎吉尼斯纪录;同年,三一挖掘机市场份额突破6%,成为国内品牌之首。由此可见,在四万亿投资真正落地之前,三一已经做到行业领跑者的地位。 贺东东进一步介绍,三一之所以有这些成就,依靠的是企业良好的研发机制。三一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7%作为研发经费,约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3-5 倍,2011年三一研发投入近50亿元。除了人员和资金上的投入,三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犯错。据贺东东透露,三一其实也有过失败或者暂停的项目。但三一认为一两个产品线的失败是正常的。因此,三一不断开拓新的产品线,从混凝土、挖掘机到履带吊,不断接受挑战,实现企快速而健康的内生增长。 正确衡量中国企业价值 透过此次“三一裁员风波”,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媒体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本身的担忧。对此,贺东东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是富二代。像三一、徐工、中联重科、柳工这样的龙头企业,哪个不是依靠自身努力发展起来的?一个四万亿,能造就这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能收购世界一流的品牌吗?” 贺东东认为,如果将视野放到更广阔的层面上,会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有更多新的认识。以前在混凝土泵送行业,1995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还不到5%,如今中国企业不仅收复95%的失地,并且走出国门,并购了大象、施维英、CIFA等世界混凝土顶级企业,中国军团的成长速度和质量,连竞争对手都惊叹不已。小松就曾经表示,以前他们把卡特彼勒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又加上三一。而三一收购德国大象后,普茨迈斯特的董事长施莱希特在参观三一的研发车间后,对其控制器、新材料技术、零部件技术赞不绝口,并感慨道:“即使三一不收购大象,大象也不是三一的竞争对手”。 “中国自加入WTO之后,从奢侈品业到汽车工业,真正做能到让外国竞争对手肃然起敬的制造行业有几个?像三一、中联重科、徐工、柳工、厦工这样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中国企业有几个?如果放在世界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比较,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像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这样,从世界一流品牌手里抢回市场,并且实现出口创汇的行业又有几个?现在,连外国竞争对手都对我们表示尊重,我们国内的舆论,为什么不能多给‘中国制造’一点掌声呢?” 贺东东最后表示,现在应该将企业放在全球化视野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历程中综合评价一个企业,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看待一个企业的发展,真正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同时,深入思考,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真正风险究竟在哪里,如何去解决和防范,这是所有企业都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