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合肥高新区柏堰科技园内,格力电器合肥基地的工厂大门和办公大楼在一片由钢筋搭建的脚手架中渐渐显露出了雏形;不远处,美的硕大的招牌矗立在半空中,昭示着美的冰洗工业园一期已经投产。经济开发区内,海尔彩电、冰箱、洗衣机三个厂房不间歇地发出轰隆隆的制造声响;美菱两条单班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正在缔造亚洲单体最大的冰箱生产基地;美的冰箱工厂的班车每天要运送几千名工人上下班。新站试验区工业园内,尊贵电器一期投产……合肥家电图景,就是在这样一个接一个完成或未完成的产业园区工地中渐渐饱满。
“第三极”地位牢不可破
合肥市副市长魏晓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三个数字:“去年合肥家电业完成总产值300亿元,约是青岛的1/2,顺德的1/3。”“300亿元、1/2、1/3”表明,合肥是中国家电继顺德、青岛之后颇为值得关注的“第三极”。
合肥市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还向记者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1-12月,家电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89亿元,同比增长33.44%;合肥家电产品拥有全国近20%的市场份额,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占全国15%以上,位居第三。这组数据表明,合肥家电“第三极”正在崛起,其地位日益牢固。
合肥家电的崛起,又以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为依托,关键时间点锁定在2004年3月5日,中央确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5年8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开始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将汽车、家电产业等八大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家电成为合肥市最有可能突破“千亿元产值”的产业之一。
以2005年为分割点,之前的合肥家电产业就已经经历了从繁荣到落寞再到兴起的过程。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曹晓武告诉本报记者:“安徽省是‘轻工大省’,合肥市以轻工见长,无论是白电还是黑电,都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合肥市创立了荣事达、美菱、黄山、万燕、天鹅等多个知名家电品牌,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诞生于天鹅,世界第一台VCD诞生于万燕,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诞生于荣事达,第一台变容式冰箱诞生于美菱。
在合肥市内最繁华的区域,有一条纵横南北的“美菱大道”和“荣事达大道”记录着历史。
合肥家电在迅速走向顶端之后,却开始了迅速下滑。黄山电视被海尔收购;美菱两易东家,先有格林柯尔后有长虹;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装入美的口袋;万燕还没有享受到销售第一台VCD带来的喜悦就已经夭折。
不进则退,合肥家电诠释了这一最简单的自然规律。几经波折之后,引进省外资本的做法很快发挥效应,合肥家电产业又开始兴起,一个很明显的征兆就是美菱继续以“四大家族”之一的身份散发魅力。
2005年之后的几年里,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合肥市更是吸引了以海尔、美的、格力、长虹为代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知名家电整机品牌和以美芝压缩机、广州万宝、宝兰格(即广州冷机)、凌达为代表的多个知名核心配套企业。合肥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余岗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到2006年合肥市便已经拥有各类家电生产企业80家,包括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美菱、荣事达、三洋、华凌等8个中外著名品牌。”
合肥,正合其意
知名企业不断涌入的趋势仍在蔓延,包括电视在内的上游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也将逐步落户合肥,这种现象已经被业内称之为“合肥现象”。这与2005年合肥市确立的“工业立市”战略不无关系,特别是合肥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以2006年3月合肥市政府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为例,仅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一项,市财政就设立了2.5亿元,同时安排1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和5000万元园区建设奖励资金。在“一号文件”出台后没多长时间,便传来格力在合肥投资建厂的消息。
合肥宝兰格制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春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来合肥建厂,首先是因为广州冷机有这样的规模扩张需求,其次就是合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得好。”据梁春华介绍,广州冷机投资建立的工厂有广州、青岛、合肥三处,当时来合肥建厂是因为有股东参加了合肥市每年度的徽商大会,被其政策所吸引。今年5月18日,徽商大会继续召开。
魏晓明副市长也表示:“合肥市家电产业生产成本低和交易成本低是吸引知名品牌前来投资建厂的重要原因。”首先,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成本;其次,劳动力成本也比沿海发达地区低;而且,整个家电产业正向合肥市聚拢,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物流运输,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根据合肥市经济委员会向记者出具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合肥市家电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品涵盖金属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显示器件、压缩机、线路板、模具、注塑、接插件、线束、钣金、包装、印刷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微波炉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别为65%、60%、70%、30%及60%。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也了解到:核心配件企业宝兰格、万宝已经基本达产,美芝冰箱压缩机、格力凌达压缩机在建,明年即将投产。“事实上,安徽省的17个地市,特别是铜陵、马鞍山、巢湖等市,以及相邻的长三角地区,都与合肥家电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配套关系。”曹晓武说。
合肥市经济委员会机械电子处处长韩临曦还向《中国电子报》记者透露,马钢即将在合肥专门为家电产业建立薄板工厂。对于合肥市家电配套能力的变化,美菱股份总裁助理黄大年感受最深,他说:“本地配套这几年上升很快,合肥宝兰格就已经开始给我们提供冰箱压缩机。”
除正在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之外,大部分企业还看中了合肥市独有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地图上,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主要大城市有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武汉等。这个区域经济发达,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以青岛和顺德为代表的其他家电生产基地难以辐射到的,是家电企业销售的必争之地。美的制冷集团CEO(首席执行官)方洪波常常这样解释美的的“合肥行为”:“合肥基地具有战略部署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得合肥者得天下”。
海尔继电视之后又将冰箱、洗衣机的一部分生产搬至合肥,同样说明了合肥的区位优势。在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尔在合肥生产的冰箱主要是“家电下乡”的中标产品,因为中国东中部地区才是农村市场消费冰箱产品的最前沿。
短距离的运输,再次为家电工厂节约了成本,这在竞争日益激烈并恶化的家电业中尤为重要。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的时候,家电制造企业对物流和分销渠道的成本控制要求日益迫切,加上彩电、冰洗、空调等高度竞争产业的竞争升级,各家电企业急需从上游的配套到技术、产品创新、渠道等全方位考量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合肥,正合其意。
“后合肥现象”正在上演
以前,合肥家电呈现出来的是一幅蓬勃发展的制造图景;今后,合肥家电必须上演的是产业升级“大戏”,业界称之为“后合肥现象”。2007年,合肥市开始向国家申报特色区域称号,合肥市经济委员会轻工纺织处处长王峰向记者介绍,一开始定名为“合肥家电制造基地”,后来考虑到不能仅局限于制造,于是改为“合肥家电产业基地”。“掌控不了资产投资,干预不了研发方向,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产业链。”安徽省政府研究室综合处王海林处长的观点,也是合肥家电人的共同期盼。为了完成家电制造的产业升级,合肥市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家电厂家将研发、销售全部搬到合肥来。现在的情况是:现有整机生产企业大多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而来的,仅为生产型企业,在经营上受控股方的制约。如合肥海尔、合肥华凌等企业主要接受集团总部的订单进行生产,研发、销售主控权在总部,而这些企业集团在全国布点较多,生产很难往合肥集中,合肥的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此外,在众多家电名牌急速涌入合肥的同时,合肥本土家电品牌却没有得到扩充。美菱、荣事达虽然至今仍是合肥家电的一张名片,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在被长虹、美的收购之后,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两个来之不易的城市自有品牌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同时,合肥也要面临一个中国家电产业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研发速度与国外大企业差距较大。在全球家电市场向中国急速转移的今天,解决这个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合肥市经济委员会某人士向记者表示,一方面合肥市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国际产业竞争对手,比如土耳其、越南等地的劳动力成本都要低于我国。
目前,合肥市政府确定三个努力的方向:一是提升产业链的延伸能力;二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进入国际分工;三是大力发展小家电,控制大家电的产能,以回避全国大家电产能过剩、完全依靠出口的问题。
魏晓明副市长给记者展示了新的合肥家电图景:到2012年,投资300亿元以上,产值达到1000亿元,家电产品产能冰箱1650万台、洗衣机1300万台、空调800万台、电视机800万台。家电产品本地配套率达50%,其中核心配套件配套率达30%。争取“十二五”末,合肥市家电总产值由1000亿元增加到1400亿-1600亿元。其中,冰箱的产量将达到1800万台,洗衣机产量达到1600万台,空调产量达到1100万台,彩电产量达到1500万台。本地配套率达80%,核心配套件配套率超50%。
在格力电器合肥厂区的南面,合肥市政府专门为其预留出来的配套厂区,已经有两个工厂开工,一个是合肥港利制冷配件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是合肥东方制冷空调设备配件有限公司。接下来格力的凌达压缩机也将在此投产。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筹备组组长魏国强笑着跟记者说:“我们都来了,他们能不来吗?”
随后,记者在搜索网页上看到很多格力合肥公司招募配套企业的告示。像格力这样吸引配套企业来合肥建厂的现象,已经成为合肥家电的另一大特点。合肥也将不断地完善家电的产业链配套环境,吸引更多的家电厂家落户合肥。
从配套开始,合肥家电的其他各个方面也终将完成自己的升级,一场“后合肥现象”正在上演。(来源:中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