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工业品出产价格(PPI)同比下降4.6%。三月份我国CPI、PPI连续第二个月双双“告负”,各方关于物价形势的关注再度升温。
CPI和PPI降幅收窄
银河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张新法表示,PPI的连续负增长显示企业去库存化过程还没有结束,产能过剩情况仍然存在,他预计,我国PPI负增长或将在2009年全年持续存在,CPI即使在考虑政策调节因素情况下,向下压力也非常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指出,由于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各类价格指数持续下降,我国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通缩现象,不能依据经济没有出现负增长和货币供应量没有出现下降来否认通缩的事实。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则表示,从环比趋势来看,CPI和PPI的降幅都在收窄,这是一种积极信号,说明通缩压力正在迅速消散。数据显示,3月PPI环比下降0.3%,比去年11月3.4%的降幅大幅收窄。他预计,年底将看到PPI、CPI同比双双正增长。
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3%,PPI环比降幅则逐月缩小,其中1月份下降1.4%,2月份为0.7%,3月份为0.3%。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分析师潘向东指出,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实际上是导致我国CPI负增长的重要原因,扣除季节因素,3月份我国CPI实现环比增长趋势。
三大因素制约价格上涨
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25.5%,导致业界出现有关未来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货币和贷款增长快是否引起价格上涨,还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环境,从目前来看价格总水平出现上涨,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第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社会需求还没有达到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的程度,价格上涨的动力受到一定制约。
第二,国际价格水平仍在低位运行,过去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和国际价格走势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1月份国际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5.5%,2月份下降51.6%,3月份下降51.8%,相应的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金属和矿产品价格都出现了20%、30%、40%的降幅。
第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较为充裕,我国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都和农产品供给有较大关系,但是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五年增产,肉类产量也在增加,食品的供应较为充裕,对稳定价格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李晓超也指出,价格毕竟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增加而实体经济和供给跟不上,就会引发价格上涨,未来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