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公路。
它修建了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迄今尚未建成。汽车用了100多年时间,也尚未开到它的终点。
沿着这条路,你把一条香烟移动80公里,其间所产生的运输费用,足够把同一条烟从成都运到2100公里外的拉萨。
这条路,通向西藏的墨脱,那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极端美丽而闭塞。
如今,这条最漫长的路,终于快要抵达终点。早些时候,全国的旅游爱好者们都注意到了从扎木至墨脱的公路正式开建的消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方案,这条最“长”的路全长117公里,投资额9.5亿元,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这是4万亿计划中用于支持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中国最后一个没有汽车的县城可望在3年后迎来滚滚车轮。汽车时代的墨脱将被载向新的未来。
通往“隐藏莲花”的苦难交通
“没事,我可以!”7月12日,西藏林芝地区派镇,在这个徒步进入“高原孤岛”墨脱的起点站,17岁的当地门巴族男孩白玛贡桑冲“驴友”大杨笑笑,将半人高的登山包扛到背上,背立即驼成60度。
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到90斤的男孩,是大杨一行七人此行雇佣的背夫兼向导。
自从扎墨公路开工的消息在年初传出,类似的“驴队”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想赶在公路贯通前,进入位列中国十大探险徒步线路之首的墨脱。
墨脱,藏传佛教经典中称为“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雅鲁藏布江从县北部的南迦巴瓦峰脚下急转直下,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拐弯。湍急的江水沿岸芭蕉成林,水稻遍坡,雪线以下的原始森林里绿树葱葱,令人无法相信这是在西藏,而不是在珠三角。
万古深藏的原生态景观地貌吸引着旅游者、科考队员和探险家。在靠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排龙地区,曾有人看到瑰丽迷幻的彩虹瀑布,惊为仙境。
原生态美丽的代价,是交通的苦难。
位于藏东南的墨脱,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岗日嘎布山脉四面围困。全县由北向南,海拔从7756米急剧递降到数百米,极大的高差与冷暖气候带相遇,形成强降水。墨脱的降雨频繁程度甚至超过沿海的厦门。特殊的地形气候使这里成为“地质灾害博物馆”,地震、雪崩、泥石流、滑坡、塌方、洪水、冰灾常年频发,对外交通艰险异常。
目前,进出墨脱有两条“主干道”:一条从派镇的松林口进入,翻越海拔4221米的多雄拉雪山,穿越原始森林的蚂蟥区蛇虫区,经雅鲁藏布江畔塌方区,三至四天到达墨脱。
另一条从邻县波密扎木镇进入,翻越海拔4700的嘎隆拉山口,经多处严重塌方区,约四日到达墨脱。
后一条路,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修建维护,在最近一两年非雨季雪季的三四个月,可通行越野性能较好的小车,但路况极差,除县城内两公里是水泥路面,其余皆是碎石路面,最好的越野车时速也不超15公里,而且稍不注意就开到悬崖边上。
曾有一辆运沙石的卡车为避让车辆,一不小心驶到悬崖边松土上,司机拼命刹车,车仍往前移,紧急关头他迅速跳车,车坠,命得保。
“路太危险,每年出事的人或车从没有停过。”沿途客栈的老板说,新世纪以来公路勘察队伍中就有4人被塌方掩埋;2006年雪季有11名背夫长眠于雪崩之下。
因为路险,在每年的深秋到翌年初夏大雪封山期,两条路都会被封闭,县城的居民只能靠政府之前运进的物资,蜗居度过艰难的几个月。
这样的险路,却是当地人每天的必经路。白玛贡桑告诉记者,墨脱附近几个乡镇的孩子要上学,必须翻山到县城,“背崩乡的条件好点,前几年由上海一位老人发起捐赠,徒步背钢筋水泥进入,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到了县城,也只能念到初中;要上高中,还得到100多公里外的八一镇。
生生死死一条路
险路,将这个高原县关在汽车时代门外100多年。墨脱人传统的交通方式是肩挑背扛。从小背东西走山路是当地男孩女孩的必修课,乃至找丈夫的重要标准就是“能背”--一家人的生命财产,都系于背上。
肩挑背扛之下,墨脱的运费奇高。1斤货物的运费18元,雨季则达到30元。在封山的冬季,一条烟的运费可以涨到100元。
直到最近一两年,背夫们才可以偶尔歇歇。可短时通行的扎墨简易路,虽事故不断,却已是墨脱物流的大动脉。进出墨脱的货物都以该路中部的波弄贡为中转站,夏季从波密翻越雪山,在中转站等待雨季过去进入墨脱;冬季降水少时又从墨脱到中转站,等待夏季再翻雪山到波密。
这条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酝酿初修,到八十年代建成,通车数日即被泥石流冲断。九十年代试图修复,施工中前后遇难数十人,重伤数百人。
付出惨重代价后,1994年2月,扎墨路终于通车,祖辈未见过汽车的当地人载歌载舞将墨脱的第一辆汽车迎进县城。但第二天,塌方和泥石流就将路基扫荡一空,那辆明星般的解放牌卡车再也没能开出来,慢慢在县城里变成一堆锈迹斑斑的废铁。
有了简易路后,墨脱的物价比过去单纯的人力时代下降了许多,但平均物价高于外界3―5倍,如1斤西红柿10元。在街上餐馆里吃顿三菜一汤的家常菜,也绝不少于100元。
由于降雨频繁,蔬菜水果极易被淹死,食品运输又极为困难,当地门巴族居民习惯用辣椒就着玉米面就打发了一餐。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新修扎墨公路的专家组组长何天牛每看到这情景,就觉心酸。
已进出墨脱20次的何天牛说,墨脱公路的修建难度,丝毫不亚于青藏铁路,但他抱定信念要把这条路修好。
此次投资新改建的扎墨公路,是基于现有的简易路。何天牛带领专家组自2000年起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地勘探,为取得精确数据,专家组在国内公路界首次应用IKONOS卫星影像进行遥感测量。
何天牛说,这次新公路将摒弃之前的木结构防护,尽量使用混凝土或其他特殊材料防护坡,避免车行道路边缘“悬空”的风险。
新路为四级砂石路,路面将尽量拓宽。何天牛透露了令当地居民振奋的消息:“今后通行20多座的客车都没问题”。
此次的方案设计中,首次引入了大量的隧道和桥梁设计。正在开凿的嘎隆拉雪山隧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总投资3亿元,“隧道建成后,将缩短10多公里的翻山行程,并大大降低汽车盘山危险”。
即便如此,公路建成后,何天牛和专家组也只敢保证每年9个月的畅通时间。
“以现有的技术资金条件,只能作保守估计”,何天牛解释说,由于公路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地震高烈度区域,随着全球变暖,山顶山腰的冰川会加快融化,将随时浸润距墨脱80公里至108公里处地段,一旦将来发生几十年不遇的塌方泥石流或地震,不排除道路仍可能暂时中断。
在初期保证9个月畅通的基础上,远期目标是通过24小时不间断维护来力争全年畅通。
现在困扰何天牛的重要问题是高昂的运费,“全部的工程材料造价中,运费占到四分之三的比重”,“从距离墨脱县城80公里以外运输东西进城,运费竟然等同于从成都到拉萨的价钱”。
汽车和雪鸡的新均衡
在当地居民为墨脱公路开工而欢欣鼓舞时,争议也在产生。
有网友发帖呼吁延缓修路。他们担心公路建成后,偷猎和掠夺式的开发,将给墨脱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带来破坏。
墨脱公路全程117公里中,约有91公里的路段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保存有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植被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景源担心,公路建成后,如果急剧上升的观光人数得不到控制,就可能引发生态问题。
何天牛也坚称自己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为遴选一条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的路线,他和专家组每年至少去墨脱两趟,最多的一次用100多天走完全境。
在现在的新公路施工中,何天牛和专家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在距县城101公里处,为保护两株珍稀植物桫椤,路线适当降低了平面指标;在52公里至80公里段的雪鸡出没地,沿线设置了“保护珍稀动物”警示牌。全线还设计了10处观景平台和57处紧急停车带。
令何天牛压力稍减的是,当地的生态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脆弱。“由于降水充沛,开挖道路破坏的树木,不出两三年又可以长出来,十年左右就可以长成合抱的参天大树。”
但争议者们不仅担心生态,他们还忧虑汽车引入的现代冲击,会导致那种净土般的质朴和美好不复存在。
多年来,进过墨脱的旅游者都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震撼。这里的门巴族、珞巴族人一直过着刀耕火种,与世无争的日子。他们没有太多的“自私”观念。
何天牛曾经被参与勘探的当地人感动得落泪,无数像白玛贡桑这样的背夫,常常奋不顾身来保证外来者的安全,“2006年雪季,我们一位队员急性胃出血,要紧急转往山外救治,路遇雪崩,队员幸运获救,而随行护送的一位门巴族兄弟却不幸罹难”。
外来者们还注意到,由于民风淳朴,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墨脱县法院成了全国最清闲的法院,自1980年至2000年,20年间只审理过41宗案件。
因此有人为公路修通后墨脱的治安担心。近几年一些刚刚挣了点钱的当地背夫开始学会赌钱,有的白天背货,晚上就把白天挣来的钱输个精光。
“但不管怎样,我们不能自私地为了保留这片净土而让当地人继续无比危险的交通方式。”大杨“驴队”中的博士小张说。他对将来物资充裕后,达到经济学上新的“均衡”持乐观态度。
“如果政府在环保方面划上硬线,约束商业力量的逐利范围,民间环保力量发挥的作用也足够大,在经济发展和环保间找到平衡是可能的。”(21世纪经济报道) |